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修剪 > 正文 > 正文

闻中金刚经与现代人的生活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7 14:44:23

闻中引言◎

最近,受绍兴图书馆之邀,在绍兴的龙华古寺讲解《金刚经》,我们知道,一部古代的经典若只是一种信仰的载体,那么,对于我们今日的世俗人群意义并不很大,故而,此次把佛陀的智慧做了一些现代性处理,好供众人打破迷雾,还原为一个生活与人世的指南。这里的文本是谢未艾由音频整理出来的,谢谢录音的好人,才得以保存,与众人相晤。此记。

《金刚经》与现代人的生活

——不确定的世界与金刚心

时间:年3月28日

地点:浙江绍兴·龙华古寺

讲者:闻中老师

整理者:谢未艾

上篇:

《金刚经》与现代人的生活(上)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不仅破掉了我们的世俗观念,还一起破掉了佛教自身既成的观念或成见。换言之,小乘佛法在《金刚经》里面,也会被它彻底破掉。譬如,今天在斯里兰卡的那些佛教僧人,他们若是也面对《金刚经》的真实义理,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金刚经》会把它们一起破掉。“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佛法,即非佛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层次的,非法是一定要舍的,一些否定性的、负面意义的、最是邪恶的东西,当然要舍下,问题就在于:正面的、善好的、高尚的、道德的事物,也不宜执著,也要一并舍弃掉,这是《金刚经》最锋利的地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事物是好的,美善的。譬如黄金,当黄金打造出来的手镯让人变得漂亮时,黄金打造的镣铐却让人失去自由——同一件事物,它既能为你带来荣耀,也能束缚住你。在你们的绍兴,有一座著名的会稽山,诸位如果常常去爬会稽山的话,也许就会有一些经验,譬如爬山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扎进了一根刺,你会怎么办呢?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另外一根刺,把它挑了出来,那么,把刺挑出来以后,手上这根剌还要不要呢?当然也是不要的。

扎进手指的那一根刺,就叫做“非法”,是要舍弃的;而用来作工具的这一根刺,则就是“法”,最后亦要舍弃,这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藉着善,我们放下了恶,放下了恶,那么,善也并无根本意义,就要放下,是的,都放下,都需要看透看破,这才是《金刚经》的破见与破相,这双重的“破”之后,才有《金刚经》所追求的无为法的大自由、大自在,才能得到如如的一颗金刚心。

金刚心是“非心之心”,是“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那一颗心。它既不是微尘的心,也不是世界的心,是看破世界化为微尘,而微尘又可以重组世界的那一颗心。它不是时间的心,也不是空间的心,而是一颗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自在金刚心——也就是:觉悟之心。

佛陀所说的是,有时候我们在破执以后会生出另外一执,从而以破为执。哪有什么灵丹妙药来拯救人在本质上的痛苦呢?这是《金刚经》里蕴藏的深意。

如果这一点领会了,那么佛陀已经破了一切的执念,包括对自己法教的执念。究竟而言,不是信仰外在的佛陀,而是信仰自己,获得自己的佛性。我们会发现此际的佛陀,非常像尼采笔下的那位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的宣告:

“如果人们永远只做弟子,他就没有好好报答他的老师。为什么你们不想扯掉我的花冠呢?你们尊敬我;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尊敬倒掉了,那又如何呢?小心啊,别让一座石像把你们砸死了!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然而查拉图斯特拉有何要紧!你们是我的信徒,然而所有信徒有何要紧!你们尚未曾寻找自己,你们就找到了我。所有信徒都是这样做的;因此一切信仰都是如此无关紧要。

现在我要叫你们丢掉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唯当你们把我全部否弃时,我才意愿回到你们身边。真的,兄弟们啊,那时我就将用另一双眼睛寻找我的失落;那时我就将以另一种爱情来爱你们。”

放下自己的功德之执念

人们的烦恼,大体起于两类关系:其一,人与世界的关系;其二,人与自我的关系。而烦恼的根本就在于执著,执著,又在于缺乏智慧。

执著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为“相执”和“见执”;一种是分为“我执”和“法执”。相执,就是对现象世界的执著,佛陀在第十四品的“离相寂灭分”中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见执,就是对观念世界的执著。佛陀在第十五品的“持经功德分”中云:“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另外,对主观性的执著,叫我执。对客观性的执著,叫法执。譬如,佛法是客观的,但也不宜执著。尤其不能执著于自己的功德或成就。现代人大都生活在一个公共价值系统当中,可以说,对“恶”的防备是容易的,我们会破掉的,可是,一旦提到“善”与功德,那些被誉为了不起的成就等,能不能破掉,则因人而异了。

《金刚经》的第十七品云:“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假如你认为“是我帮助了他们”,那么,你根本就不是菩萨,因为这已经构成了主观性的执著。“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此一佛言,即是破了我们的我执之心。

因此我们就理解了在《金刚经》的开篇时,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他告诉你善男子善女人已经拥有了一种想超越自我之心,想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圆满,变得更有价值与意义,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很显然,这是一个好问题!

佛陀以前四品告诉须菩提:若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圆满、更优秀,则不宜只活在个人的世界当中,因为,活在个人世界里是没有真正的圆满可言的,甚至,连你的幸福也会像梦境一样非真实。反之,你的痛苦经验,却变得真实起来。按照印度圣者的见地,人的痛苦本质亦是虚假的,而之所以产生痛苦,是因为此人活在非本真的状态,而不是活在真我里头。

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说:一定要跟广大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卵生、胎生、化生、湿生,无论是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一切众生若是有了烦恼,你就要想办法灭度这些烦恼,帮助他也要与世界产生联系。这里的世界,首先自然是你的家人,因为这是基于人的血缘情感,此外,还有基于整体关怀的社会情感。由社会化的情感才会产生真正的道义精神,否则,就只是自然人而谈不上高贵的人性。人性原本就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性之道德情感,产生了更有意义的人生需求,令生命的价值倍增,破掉了一个个小我的我执。

我们知道,不能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能有“我当灭度无量众生”之念,因为,有了此念即是产生了新的我执,如此一来,虽然破了小我的执,却产生了新的对道德的我、价值的我、意义的我的执著,这些执著也要破,否则难成菩萨。

法布施与法相不可执

佛陀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道德的行为,远远不如知“一切法无我”的成就更大,所以智慧的快乐,比财富的快乐,道德的快乐更加真实、更加稳定。佛陀是托钵僧人,他所居住的祇园精舍都是布施而来的,然而,他却说:你给我这么多,却不及我给你的几句话更重要。你给我的是财物的布施,道德的布施,我给你的却是勇气与智慧的布施,佛教里称为“法布施”与“无畏布施”。

助人之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则依能力而定,但首先要有一番发心,没有发心,纯是无意识的就毋谈其他了。那些口称能力不够、财富不够、地位不够、文化不够……这都是借口而已,因为发心是最根本的种植之地,随时可以完成。所以,佛陀在一开始就跟须菩提讲到了发心的重要,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要这样发心,你就会有意识地参与为众生服务的事业,并且,事后还能够不觉得是自己做了这些事情一样,如此,你的心就得了大安住,一心不乱。

这是佛陀讲的第一点:发心的重要性,类似于古人讲的立志,有意识的管理自己的命运,这是智慧法。佛陀讲的第二点:要真的行动,而不能只是发心而无行动。于是,佛陀说,行动是可以从布施开始的,但不能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要无执著地去布施。

布施是道德的行为,它能给人许多的好处,而不执著的布施好处更大。对此,佛陀有一个漂亮的比方:“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他把不执著的布施带给人们的好处与四方虚空相比较。虚空广大,无穷无尽。无尽的虚空,还不及做好事但不执著的功德大。这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佛陀说了,“我执”之外,还要小心“法执”。故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不要执著于法,因为一个修行人,他最大的执著就是对法的执著。这才是佛陀的厉害之处,他说:我之所言,皆不算数,不要执著于它。这种教育特别不一样,因为在教育之后,连所教的内容也劝人不要执著,正如医药,病愈则弃。

“佛说一切佛法,即名佛法”,之所以为佛法,是名为佛法而已。那么,佛法有什么用?佛陀所言又有什么用?事实上,它们像此我与彼我之间的一座桥一般,只是作为时间与空间的因缘来帮助人。下文的第八品还谈到:“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可见佛陀对众弟子对佛陀话语的执著是很警惕的,一并破掉。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执著相对来说会更容易“破”一些,这也是佛教被中国人作了中国式的转化之原因。如果智慧稍弱,就会被佛陀的话语牢牢捆绑数千年。尽管这种捆绑亦有大意义,譬如,保持住了历史的真实、文献的真实,却毕竟束缚了历史、哲学与文化的创造性。像南亚的一些国家,它们执著于佛言佛语,但佛陀早已示下:彼时我所说的也不过是佛法之“相”,是谓“法相”,法相,只是一根美好的刺,亦不可执著矣。所以佛陀才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的话有如渡舟,要弃舟才能登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一时彼一时,今非昔比,有许多古老的文化已与今时不相应,故也不必执著于斯。但是,我们要知道其中的真精神,惟此一真精神才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去解读与提炼的。不仅佛家如此,儒家、道家也是如此,《道德经》、《论语》也是需要这么来读的,这才是学习古典的关键。由执著于我、执著于法,而通达了无我法,如第十七品云:“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对我和法皆再无执著,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唯一可追求的是:无为法

但是,若只是求“破”,如此一来,难道人生就真的一无所是,毫无可执以求之事物的吗?佛陀显然不是虚无主义,他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态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告诉我们破执以后:又当如何执求,以精进于灵性之道路。佛陀就此揭开一个精神界的秘密,给出了一个崭新的人们可执求而无妨碍的方向。或许,也只有这样一种执求,才能让人一路精进,趋往佛所佛境界,臻入最终的人性大圆满。此一执求之名,在《金刚经》里面已经被公开出来:即唯一可追求者,就是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其究竟有何功德?在第七品中说得甚为明白: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里用了“皆以”,就是说人人都可追求它,但是,这个追求的境界则依不同的人的悟性、禀赋、社会条件与因缘结构而在圆满程度上或许会有差别,这就有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诸菩萨与佛的不同的境界。

愈是境界高,或愈是无为法的执求,则意味着愈是不能执著这个境界,否则就是有为法。若能不执著,则是无为法。

就此,我们也许可重新定义物质主义:执于有为法的精进,即物质主义;执于无为法的精进,即灵性主义。

因此,须陀洹在成为须陀洹以后,不能想着“我得了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理解此种道理,故说道:“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斯陀含比须陀洹的境界高一点,斯陀含若是想着“我得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答道:“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在努力中要有为,要精进,同时,明白了有为背后的道理,就会趋向于不执有为而趋于无为。

有为与无为之间,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有为告诉人们:人间所有的事情都要努力与创造,但是,不要执著于一切努力的结果。不放弃行动,但可以放弃对行动的执著;不放弃创造,但要放弃对创造之结果的执著。这就是把有为法转化成了无为法的秘密。有为法是人间的作业,无为法是天界的许诺。总之,从最初的须陀洹开始,就已经得到一个无为法的圣果了,只是一旦执著,它就会变回到了常态,惟有不执著者才是须陀洹的境界。

须陀洹再进一步,就是斯陀含,斯陀含再进一步是阿那含,再进一步是阿罗汉,罗汉的境界很高了,是四圣果当中最高的果实之一,但是,只要你说“我是阿罗汉”,你就变成了俗人,变回到了有为法。“我不执著于阿罗汉果,”须菩提谈到他自己时说道,“我就是无诤三昧的阿罗汉,但我不觉得自己的无诤三昧的阿罗汉,这才是阿罗汉。”

有这个阿罗汉的境界在大乘佛学里面还是不够的,第六境界是菩萨境界。“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因为无为法,故能够不住于相,唯此菩萨,才是的真菩萨。然后是,永驻清净心的菩萨摩诃萨。

其后则是佛境界,佛无可执著。佛缘佛境。“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念,就是尚未得之,无此念才是得之。这一点如同人生的变奏:你越是不执著于结果,结果反而是最好的、最圆满的、最无染著的。如果一定要执著于结果,它就会有各种瑕疵,而你也会患得患失。患得患失是很要命的,因为它直接指向了结果,得失就是结果。事实上,此心光明,夫复何求,只是秉承最美好、最纯粹的念头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不会有得失成败的挂念,那个结果必是最好的。在生活中,诸位一定有许多可参照的经验。

艺术也是这样,那些忘记了得失成败,忘记了世界,忘记了作画目的的人,他们画得往往是最好,而那些想着有多少人会喜欢我的画,我的画究竟值多少钱,它能不能进博物馆,他们是画不好的。一切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在忘我中诞生的,一切伟大的科学成就亦是如此,它们都是在不执著于结果中诞生了,带给创作者最大的成果与最大的圆满。科学和艺术是如此,人生的历程中无不如此。

点化你全部的命运

佛陀不是让我们不去创造,而是告诉我们要有创造意识,管理好自己的念头,从而创造出最美好的命运。念头即命运,记得。现代的管理学善于管理大型的企业,却忘了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命运。其实,管理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管理了命运,这就是须菩提得自于佛陀的启示:最初,你究竟是如何发心的。

做事时,因上无私,果上不执,就趋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地去做你最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往往也是最圆满的。甚至,就连佛境界,也是在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相可得的精进中,才真正地得着了它。“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第十七品中,佛陀就谈到了这一点。

第二十五品里面,佛陀还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度了无数人,心念之中却无一个人是由他所度,这是真正的洞见。人本是佛,非我度之,只是复其本真而已。

倘若如来有度众生的念头生起,如来就著了一个相,著了“我度度人”的我相与人相之相,就活在了非本真的世界中。菩提树下悟道的佛陀,那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出来:

“妙哉妙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自度。”

从第二、三、四、五境,一直到第六、七、八境,那么,第一境在哪里?“一”就是我们,从凡夫起步,进到善男子善女人的境界,这个叫做第一境。任何人都可以走上无为法的道路的,而只有走在无为法的道路上,人们才会抵达真正的圆满。最终的圆满之果,就称为“佛果”。善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菩萨果、大菩萨果、佛果,这所有的果,都是依靠无为法来真实成就,否则,就还是在同一个维度里面生生死死,流转不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此,《金刚经》所传递出来的真实精神,就是什么都不可以执著,而如果有一样东西可执的话,那就是“无为法”。

这一点,就与其它的经典所述有所不同,它是究竟了义之经。

在《金刚经》里面,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比较是一目了然的。这里面的比较很多,我不详细讲解。例如我们举第十三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个布施,已然把自己的生命无数次地布施出去了。然而经文却说,此等人不如讲明《金刚经》中四句偈的人,“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此之人,便更有功德与福报,更有意义。因为经中所讲的是无为法,医院等等,皆属有为法,它们有意义,但属于非本质的意义,就像我们刚才谈到的那样,无非是从一个梦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梦,从坏的梦,转移到了一个较好的梦,如此而已。只有无为法,才真正地让人走在觉醒之路上。

然而,懂得无为法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无为法的陌路人。所以佛陀说:

“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这样的人太少见了,后五百年,也就是年,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只盼有人懂得无为法的道路,因为这样的人很珍贵,人们一般是不相信无为法的,故而缺少真正的行动力,因为一旦患得患失,就落入了有为之执求当中了。

真正懂得无为法道路的人,不但是要有此心,而且要有此行,要以大心、大智、大悲、大愿化作人世间的真实行动,这样才算是得《金刚经》之要义。

这些都是在心灵的世界里开出并于现实层次上完成的。只是,我们说了,这样一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人实在是太少了,人们充满了畏惧、充满了害怕与不安,“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明白这其中的大奥妙,懂得善恶、好坏、得失、生死这一切相的梦幻虚空的本质,懂得文化、历史亦是属于非本真的梦幻虚空之本质,才能不惊不怖不畏,才是这些稀有之人。

读过《金刚经》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明白其要义的人,其实是不多的。如果我们能领会到《金刚经》的这样一类关键性的要旨,就足以点化我们整个人世的命运,这个命运是开启于内在的心性之究彻。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无为法。

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不可以执取(不可取),都不是语言所能表达(不可说)。如来说的法,既不执于肯定一切存在的现象(非法),也不执于否定一切存在的现象(非非法)。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一切贤圣所修的,都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超越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无为法)。因为这样,随众人的体会深浅而证悟结果有所差别。

佛法用以度人世的苦海,但对佛法亦不能执著。佛陀以为世间皆苦,一不小心便落入了苦海,所以才有“娑婆世界,苦海无边”之喻。佛陀说“诸法无常,众生皆苦”,此言对现象界的本质判断是非常精准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人们误虚为实,误假为真,不知道变化的世界不值得执取。世界是一座桥,不值得在上面盖上太多的楼房建筑,认识它、经验它、再穿过它,足矣。

任何事物皆有生有灭。人都是空空地来,再空空地走,一无所有地来到人间,也将一无所有地离开。桥上的所有风景,都是供你看见、供你参悟与觉醒的,仅此而已。若能以一颗觉醒的心,再去创造人类的事业与人生的价值,去从事道德的行动,那是美好的事情。就不仅不会执著于不善者,善者同样不造成捆缚,这即是人生的关键。须知,无常是生命的本质,它是一种很微细很微细的苦,一不小心,人们就会落入到无常的里边,而且,懂得的道理越多的人,反而越会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因此,管理好念头非常重要。

发心行事,不执于空

对现象与自我、对主观与客观下判断的都是心,“人生大问题:在心,不在物”,正因为如此,《金刚经》修炼的是一颗在无常变动中,如如不动的金刚心——故此,三十二品都不出此二义: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问题不在世界,而在此心。

《金刚经》的全部内容,都是在讲心灵的法则,譬如如何发大心,如何不住,并通过行动行无数事,而莫起执著之念。前四品讲明了这个道理,自己的心就更加广大了,以信心、大心、善心、悲心、智心,最后修炼出一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一颗心,正是此言,而令六祖慧能顿悟。一定要“无所住”,然后“生其心”,不能不生心,什么都不做,否则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育。发大心、发大愿,接着用行为去兑现此心,这样才能改变人生,进而改变世界。

《金刚经》一直是在生命的原点上来谈种种法相的,因为,一切的发生皆是基于心动,因此,发不住之心和降伏其妄念之心,就是《金刚经》修行的根本原理。

一切都来自于心,“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三心不可得,佛陀是在解构时间,时间就是虚妄分别。那么在第二十九品的威仪寂静分中,如果你认为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那还是不究竟,于是,进而对空间进行了解构,连空间也是虚妄的。那么,什么叫“如来”?他根本就没来,因此也就无所谓去,这个名为“如来”。佛陀解构了我们的烦恼境界,他不仅仅是解构我们烦恼境界上的那种存在性,而把我们烦恼以为的存在的那一个根本构架——就是空间和时间,佛陀依然也要解构掉。

然而破执以后,新的危险也出现了,就是产生了对“空”的执著,所以要“荡空”。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是:超越了对“有”的执著以后,还要突破对“空”的执著:“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然后,可以来可以去,可以取可以舍。

这就引出了《金刚经》里的“如是如是”: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这里的“如是如是”,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从开篇的“如是”,一直到结尾第三十一品的“如是”——“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皆在提醒着我们如来境界,或佛境界。

“如是如是”中的佛境界

“如是”是何意?“如是”就是接纳全部的存在,但又不被任何存在所捆缚的一种看见和智慧——如其所是,本来如此,是这样的一种看见。有了它,你就能看透像梦幻一样虚假的人世,获得觉悟。

风是无法吹打一座山,诱惑也触及不到觉悟者——懂得“如是”之人。在慌乱的人世间,什么都不会扰乱你,无论境遇如何,始终都能保持有条不紊的清净心,这就引出了《金刚经》最伟大的第一品。

其实,常人往往会忽略了这一品,然而,唯有这一品,才是完整地呈现出了佛的境界。佛并非从话语中呈现,而是以生命来呈现的。

第一品也不妨称之为“如是品”。

如何才是“如是”呢?我们来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不要忘记了,当时现场的人其实是很多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到了,比丘们要一家一家地乞讨过来,一般是乞讨七家为止,如果七家都无施舍,则当日不食。

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出去,也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出去回来,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还至本处”。其实有大用意在里面,因为,生命就是要让我们回转来处的本源。这是真正的哲学所指,按照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言:“哲学,就是回归本宅的冲动。”

这第一品的经文里面,只有动作,没有言语。然而,从这一些动作中,我们会看到一种平静、永恒的平静,无论是众生芸芸,无论是俗务琐碎,无论是炎凉寒暑,如来穿越这个世界,始终是如此平静而安稳,这就是第一品示下的妙谛。返观我身,在现在时间中的我们,哪怕是做一件小事,都是忙乱的、慌张无措的。

佛陀告诉我们,要以一颗清净心,参与到实际的人世生活当中,要以平常态,呈现出如是如来的真正的佛境界,这才是“如是”的智慧,只因佛性早已预先存在于众生的生命里面,也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佛就是觉醒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如此断句,妙境顿生:“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也就是“如是我闻,佛性遍在”义。

结语

如果我们相信佛陀的话语,相信佛性的遍在,那么今天的我们,在这个古越之地的龙华古寺,亦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地相聚于彼此心灵的觉性之光中,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相聚,更是我们本来的觉性之相聚,惟此,才是真正的觉醒者,才是真正的佛陀示现。这也是《金刚经》所给予我们的大启发、大启悟。

好,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诸位,谢谢绍图馆让我们在龙华古寺遇见。我们说了,《金刚经》是在生命的原点下真功夫,因为一切的发生,必须是基于心动。所以,发不住心和降伏其心,就是《金刚经》修行的原点,这也是我给大家的最后的祝愿。愿我们“还至本处”,再度于生命的原点遇见。

阿弥陀佛!

漫漫生死道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7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