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价格 > 正文 > 正文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北魏都城大同云游天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0 18:10:05

来了大同,就不能不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开凿者“昙曜”塑像。昙曜,少年出家,原是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开始管理众僧。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了平城。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文成帝车队,俗话说“马识善人”,文成帝的马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从公元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昙曜五窟”,编号16至20窟。5个洞窟由昙曜开凿,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

云冈石窟礼佛大道

礼佛大道中的石柱特写。

进入庙宇区

灵岩寺

灵岩寺中的佛像

佛塔

上面的匾额为“禅心佛道”,下面的匾额为“活在当下”,很像现在十分流行的“心灵鸡汤”。

千佛殿

千佛殿中的塑像

大雄宝殿

果你在进入石窟前的途中遇到了这面石壁,可不要轻易略过。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昙媚石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

通过云冈石窟的检票口后,穿过昙曜广场,游客们就会看到行道左侧的云冈美术馆。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可能对你来说会很精彩。

《打马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马球盛行的状况。

《天籁》

《大唐皇帝会见外国使臣》

《兵车行》

《将军猎》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2华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佛龛多个,石雕佛造像余躯。

此为云冈石窟景区的示意图。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一字排列,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由于现在的石窟景区入口设置在东部,因而游客很自然的都是从东往西,从第1窟、第2窟开始至第20窟……第45窟的顺序游览的。其实,云冈石窟有三大历史建造时期,佛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位于中部、编号16-20的石窟是最早期开凿的,由北朝时的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昙曜五窟”,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

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

第一窟(石鼓洞)公元-年

第二窟(寒泉洞)公元-年

第五窟(大佛洞)、第六窟(释迦佛洞)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的热门景点,排队参观的游客很多。这是洞窟外的窟檐。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年)重建。

云冈石窟第5窟佛像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

第九窟与第十窟是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开凿时代略晚于7、8窟,为冯太后的阉官王遇负责设计监造,两窟初建于公元年。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

云冈石窟第10窟明窗莲花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公元-年

第十二窟俗称“音乐窟”。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第16窟(立佛洞,公元-年)。第16、17窟是一组。第16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而相清秀,英俊潇洒。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显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鲜卑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第17窟(弥勒三尊洞):公元-年。

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这尊佛像的造型也揭示了中国历史有名的一次“灭佛运动”。

北魏从道武帝拓跋洼定都平城(大同市)开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侣人数增多。始光元年(公元年),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过战争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谋臣,在战争中出谋划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导下,太武帝对道教产生了兴趣,太延六年(公元年)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大肆宣扬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年),陕西发生了盖吴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太武帝在长安一座寺院内发现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司徒崔浩的鼓动下,开始下令全国性灭佛、毁毁坏寺院、烧经书、坑杀僧人,使佛教传人中国后首次遭到打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魏太武灭佛”事件,佛教界称为“法难”。佛教史将太武帝灭佛、以后的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五代后周世宗灭佛,统称“三武一宗”。据说太武帝灭佛后身染重病,对灭佛深感后悔,并且诛杀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继位后,开始恢复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许高僧复兴佛法。

第19窟(宝生佛洞,公元-年)。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第19窟三世佛主像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内满雕千佛,西侧的罗眼罗实子因缘像,颇具西方造像风格。

第19窟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这是第19窟西面耳窟的佛像特写。

第20窟(又名白佛爷洞),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第20窟正中的这尊露天大佛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是宣传媒介山云冈石窟的标志。

佛像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又称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据说释迎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这尊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键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第20窟的这尊大佛的嘴角始终呈现微笑状。

西部窟群

即第21~45窟,分布于第20窟以西的诸窟,是孝文帝迁洛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出现一种面相清癯的“秀骨清像”新样式,这也是北魏晚期当时雕刻艺术特点的时代风尚。

来了大同也不能不来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保大二年()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

可以先游览北面的上华严寺,再从寺中小门进入南面的下华严寺,两处均沿着中轴线游览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华严寺的两条中轴线与中原汉地大部分寺院的“南北走向”不同,上、下华严寺的中轴线都是“东西走向”,主要殿宇都是面向东方,这与辽国契丹族崇拜太阳、以东方为上的信仰和习俗有关。

当你来到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时,能够看到辽代的地基、金代的建筑,还有殿内明代的塑像和清代的壁画。站在大殿前仰视,可以看到殿顶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传说中龙九子之一,会喷水灭火),北端的鸱吻是金代遗物,南端鸱吻是明代配制的,两者风格略有不同。

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是寺中唯一尚存的辽代建筑,殿中的31尊辽代塑像尤为珍贵。佛像姿态、神情各异,端庄的佛、慈善的菩萨、凶猛的天王、各具特色,既有唐代丰满圆润,又有宋代秀美俏丽。其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合掌露齿菩萨”,佛像立于莲花之上,有着优美的线条,她面带微笑,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这种面带微笑的佛像,是极其少见的。

在薄伽教藏殿,除了可以观赏到精致的辽代塑像外,在殿内塑像后面建有双层楼阁式藏经柜,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工匠在藏经柜间搭建了一座圆弧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这与佛教中传说的“天宫宝藏”不谋而合。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看后,赞誉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

高僧舍利

寺中的其他建筑和塑像也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整座华严寺,就是一座中国古建筑和佛教文化的瑰宝。

下一站我们去北岳恒山看悬空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jg/11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