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是禅宗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内容记载惠能法师一生传宗教法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身教言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分为两册,共P。属于明万历35年()跋刊本,原书系经折装。
万历丁未(35年,)“跋”言刻书事。框高23.4公分,6行18字,上
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本。
第一册内容:序,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慧第五,忏悔第六。
第二册内容:机缘第七,顿渐第八,护法第九,付嘱第十。
惠能(年-年),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长远而深久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禅法和法衣后,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三十年为“南宗”的开辟打下地基,宣扬“见性成佛”的顿悟佛法。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那首《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原是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起因是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很明显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他认为菩提(智慧)本来就没有树,它是无形的,换句话说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拘泥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身”,本来也是“无”,只是“名”叫做菩提、身。如果执泥于“名”,就执着于“有”了。后面一句,“明镜亦非台”,明镜也不是照台,明镜本来并不会照东西,是人的觉知,赋予了它“能”照。换句话说,心本无心,因为有外物的对待,就生了我的“心”(念头)。很明显在神秀困于本心的时候,惠能已经超脱了物我的境界。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次召惠能进宫未果,为其建寺追谥。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六祖不识一字但是凭借着他上乘的悟性对佛法的理解远超他人。他人对自性法身顿渐等理,拘于文字,多有滞泥;而他发挥道理全自如来性海中流出,除却滥调。宗门清风广扬,受益者众多,甚至行人走卒,皆能悟道,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件盛事了。
扬善抑恶是亘古不变伦理追需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阐述了人的真心本性,是一本充满生命智慧的宝典。
————————————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高仿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jg/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