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价格 > 正文 > 正文

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词汇中蕴含着佛法智慧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9 17:30:59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代先贤圣者到民间普通百姓,他们以自身的切实人生经历和感悟,为后世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思想文化遗产。

而若细细品之,便会发现不乏佛教思想蕴含其中。比如以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甚至熟到可以脱口而出的词汇中,其实就闪耀着佛法的智慧之光。

一尘不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法师

“尘”即“尘境”,包括眼所对的色、鼻所对的香、耳所对的声、舌所对的味等,即色、香、声、味、触、法,统称“六尘”。“六根”与“六尘”相对接触,会引发许多迷妄与烦恼,佛家称为“尘劳”。《普曜经·论降神品》云:“闻大法声,消除一切尘欲之难。”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染,即为“一尘不染”。

在佛家眼里,心中无物,四大皆空,达不到境界时,时时擦拭心中杂念,以使其不被尘世所染。

群魔乱舞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什么,收什么。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句俗语与佛教典籍《涅盘经》中"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有着相同的意义,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客观存在的因果定律。

佛教常讲: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万事皆空,唯有因果不空。万事万物,有其结果必有其原因。世间宇宙的一切必遵循其因果规律,因果是无处不在的。如勤奋学习,便可进入高等学府;努力工作,便可事业进步;锻炼身体,便可拥有健康的体魄……生活中这些日常事项,无不是因果定律的实际体现。

然而对此,很多人的疑问点其实在于: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因果定律是“漏掉”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有思维,就会有想法,就想表达,从而就有行为,于是“造因”就开始了。至于这些因什么时候感召果报,那要看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下所造因的强弱,还有看其它诸因缘条件等因素,才能决定未来的果的形成。因果定律当然适用于所有人,只不过什么时候能得果报现前是要等待机缘成熟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天上有预测不到的风云变幻,人也会有早晚要遇到的种种灾祸与喜事。”其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可以“无常”二字予以概括。

佛教的无常观认为,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这就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便是“无常”。

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甚至我们自身、以及自身的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在瞬息变化着,“昨日之日不可追”,因缘聚合而产生的的当下的每一刻,都不能永久存留。

因此,在无常面前,抗拒和抱怨都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去接纳无常这个既定事实、随顺因缘,才能不会被无常所带来的的种种不可估测打倒,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要学着接纳我们不能决定的部分,并将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做好,心态上随缘,行动上精进,就能够笑看云卷云舒,淡然面对旦夕祸福,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从容地活着。

点击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jg/8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