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荒漠,寻觅敦煌的神秘与魅力
敦煌,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是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可以领略到大漠的壮美风光。而莫高窟,更是敦煌的灵魂,是人类艺术的瑰宝。在祁连山脚下,我们穿越荒漠,探寻这座小城的神秘与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
——题记
在祁连山脚下,我们乘坐大巴穿越了嘉峪关、酒泉,沿途尽是荒漠与秃山,无人烟。经过长途颠簸,一片白杨树的绿色在地平线处逐渐显现,莫高窟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
夜幕降临,我们下榻在敦煌的一家快捷宾馆。尽管敦煌只是个县级市,人口仅十万,但市中心夜市热闹非凡,商铺和小摊售卖着敦煌的艺术品、汉唐遗风、丝路风情的商品,如彩陶、彩塑、地毯壁挂等。
夜市结束后,我们漫步在敦煌小城的街道上,观赏“大漠敦煌”表演。夜晚的敦煌显得冷清,但莫高窟之旅的期待让人们对这座小城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第二天早晨,我们再次光顾昨晚的餐馆,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餐厅提供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蒸包、牛肉面和大饼稀饭。令人惊喜的是,价格出奇的便宜。我们每人点了一碗牛肉面,仅仅花费了十元,却吃得心满意足。
早餐过后,我们在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这位司机年约四十七八岁,给人一种憨厚诚实的印象。经过一番商议,我们与他达成了协议,租用他的出租车一整天。我们的行程安排是上午探访鸣沙山、月牙泉,下午则专注于莫高窟的游览。
下午时分,出租车稳稳地将我们送至莫高窟的停车场。我们继续前行,眼前的宕泉河上依然横跨着一座石桥。然而,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是,宕泉河眼下已然干涸,河道被粗细不一的沙粒覆盖,泛着刺眼的灰白色反光。灼热的地气升腾,与河岸边的鸣沙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片凄凉与寂寥的氛围。
晚风微微吹动,草尖似乎在颤抖,是期盼归人,还是送别过客?道路两旁,百年的胡杨树耸立不倒,白杨树雪白的树干笔直刺向天际。翠绿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宛如低语般令人心动。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们缓缓前行。一座大牌坊映入眼帘,上面有郭沫若题写的“石室宝藏”四个大字。再往里走,便是那标有“莫高窟”蓝底金字的牌坊了。站在写有“莫高窟”三个大字的牌楼前,我们每个人都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面对着檐廊栈桥相连的上下四层石崖洞窟,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们不禁感叹人类智慧与艺术的伟大结合,以及岁月流转中所蕴含的无限韵味。
莫高窟坐落于甘肃敦煌东南二十公里处的戈壁滩上,背靠鸣沙山,面临宕泉河,与祁连山支脉三危山遥遥相对。远望而去,那峭壁上开凿出的蜂窝般的洞窟,正是集世界佛教艺术之大成的莫高窟。这些洞窟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恍若千佛之洞。尽管它们的外观毫不起眼,但莫高窟的崖壁却比我想象中低矮许多。由于前面一排高大茂密的树木遮挡了视线,还有一道坚固的铁栅栏阻止了脚步,我无法看清莫高窟的全貌。然而,透过树木和栅栏的缝隙,我可以看到崖壁之上有许多门窗、走廊、栏杆和阶梯,坚固而美观。一时间,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置身于城市中的一座办公大楼,却不知何故被困于荒山的肚腹之中。
进入检票口后,我走近观察,发现整个山体完好无损,非常凹凸有致。打听后才知道,山体的表面涂有一层人造砂岩,这令我惊异于人类智慧对岁月留痕的浓涂厚抹。
站在莫高窟的长廊上,我远眺乐僔和三危山的方向。导游说,如逢雨后黄昏,置身于此,就能看到无比绚烂的金光。我们走到长廊的尽头,眼前便是戈壁滩和三危山的所在。导游告诉我们,那里有一条曾经流淌的小河和一口叫做观音井的神奇之井。井里的水虽然不多,但经常有一些和尚到这里修行。如果有时间,可以沿着小河爬过去看看。
在这些留存了自前秦至今的无数佛教艺术作品的洞窟前,我看到了一排现代建造的房屋和许多枝叶繁茂、树干粗壮的树木。这些树木与一排排洞窟相映成趣,似乎在向远方来客炫耀或讲解着某种叫做风水的神秘东西。在这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中,如此大面积的绿色树木实属罕见。这也为莫高窟千百年来始终存在于大西北获得了心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印证。只有像莫高窟这样的宝地,才能被如此繁茂的嘉木所守护和相伴,从而成为万世仰慕的圣地。
在莫高窟那座著名的牌坊前,游客们被分成一支支小队,由不同的导游(以女士为主)带领着参观洞窟。那一刻,先前兴致勃勃、大呼小叫、手脚乱动的游客们都安静下来。我也戴上耳机,紧紧跟在导游身边。
导游介绍说,莫高窟是一座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石窟寺,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它的石窟形制多样,包括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和涅磐窟等。七百三十五座洞窟分布在南北走向的地带上,被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的区域。南区的洞窟近五百座,主要是礼佛活动场所,洞内以彩塑和历朝历代的壁画为主。游客能够参观的近十个洞窟中,南区便占了四五座。此外,莲花石柱、舍利塔以及民国时期重建的九层楼,都位于南区,成为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经典代表。
北区的两百多座洞窟主要是僧侣们居住、修行等活动的场所,壁画和彩塑等较少见。游客能够参观的北区洞窟不多。导游强调,仅仅参观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古往今来的僧侣以及某些云游四方的道人在敦煌和莫高窟的生活痕迹,包括那位著名的王道士,对于全面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是极具价值的。
导游还强调了参观时的规定:不许拍照、不许触摸、不许大声喧哗。对于喜欢走到哪儿拍到哪儿的我来说,这些规定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也是需要认真遵守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的照片都是在外面拍摄的。
导游告诉我们,由于某些洞窟内的二氧化碳超标,临时关闭了几个洞窟。实际上,向游客开放的洞窟只有一二十个。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洞窟的完好,导游要求游客们不要擅自行动,最好跟随团队行动。每个团队的游客都必须紧跟自己的团队,按照导游的安排参观洞窟。导游身上有洞窟的钥匙,每个团队到达要参观的洞窟时,由导游打开门锁,游客才能进入洞窟参观。此外,由于其他团队的人数已经满额,散客将不再被接受。擅自离团者将无法参观洞窟,即使进入了洞窟,也无法听到导游的讲解,后果自负。
接着,导游为我们讲述了莫高窟的来历。最初,乐尊和尚在路过鸣沙山时,在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这可以说是莫高窟的鼻祖。然而,这个洞窟并没有被命名。后来,禅师发良来到这里,被这里的景象所感染,继续开凿洞窟,并命名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漠”和“莫”音相近,因此“莫”取代了“漠”,成为今天我们所称的“莫高窟”。
然而,关于莫高窟的名称,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资料记载,莫高窟之名意味着在荒漠上挖凿洞窟是最高的修行。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只是,当初的取名者是否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会不顾恶劣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来到这里登上鸣沙山、走进大小深浅不一的洞窟,体验这种修行呢?站在沙漠高处的人们,是否获得了文化上和诗学上的洗礼?或者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呢?
我跟随导游来到了莫高窟第二百九十号洞窟。这个洞窟是北周时期的佛传故事壁画,采用横卷式六条并列,长达二十七米。整个壁画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有八十七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
壁画中,释迦牟尼乘白象入胎、在菩提树下诞生、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等情节一一展现。每一个画面都生动逼真,情节离奇夸张,寓意深刻。这幅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壁画所传达的人世苦难和成佛的道理。这些画面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艺术才华,也让我对佛教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随着导游,我来到莫高窟的三百二十八窟。这个洞窟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彩塑。莫高窟的彩塑形式多样,包括圆塑、浮塑和影塑等。最小的塑像不足一寸,而最大的塑像高达34.5米,位列世界第四大佛。
塑造这些塑像的过程相当讲究。通常,匠人们会先用木头搭建骨架,再缠上麦秆、谷草、芦苇和麻丝等材料作为基础。接着,使用特制的粘涂塑形,经过精细的雕刻,最后上色绘画,才完成了这些精美的塑像。
莫高窟的彩塑主要分为四大类。首先是佛像,包括释迦牟尼、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以及三世佛、七世佛等。其次是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各种供养菩萨等。第三类是弟子像,以迦叶、阿难为代表。最后是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
这些彩塑的制作年代各不相同,因此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和“曹衣出水”风格,以及唐代的“吴带当风”风格,都展现了当时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技艺。站在三百二十八窟中,我深深地被这些彩塑所震撼,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随着步伐,我们来到了莫高窟的十六、十七号洞,那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内除了中央端坐的石佛,四周空空如也。然而,遥想当年,这小小的洞窟中埋藏了五万多件珍贵文物,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四周。这些文物,它们涵盖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不幸的是,这些无价之宝和石佛被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探险家掠走,如今收藏在他国的博物馆中。提及藏经洞,自然要说到王道士。王道士原名王圆箓,来自湖北,因生活所迫流落到酒泉。他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了一名道士。在甘肃各地云游时,他来到了莫高窟所在地。
尽管王圆箓已中年,生活阅历丰富,但他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他懵懵懂懂地踏入了莫高窟这片佛教的艺术天地。要知道,由道士来管理佛家地盘的现象并不多见,这无疑是两种宗教和谐共生的独特例证。
王圆箓的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莫高窟的命运。正是由于他的发现,藏经洞内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但也因此引来了外国探险家的掠夺。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对王圆箓的贡献表示敬意,正是他开启了莫高窟新的篇章。
王圆箓初入莫高窟时,孤身一人,面对佛教艺术圣殿,他并未心生敬畏,而是将其视为天赐的使命。他深知清理厚重淤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守护莫高窟的基石,更是对艺术的尊重。在清理过程中,他的助手偶然发现了藏经洞,这一发现将莫高窟推向了世界舞台。
关于王圆箓的相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有贬低之词。然而,将近几十年来莫高窟文物流失的罪责全然归咎于王圆箓是不公平的。王圆箓虽不懂文物的价值,但当时的朝廷官员同样对此不屑一顾。当王圆箓向他们展示珍贵文物时,他们却视如敝屣,甚至轻蔑地认为这些经卷的书法远不及他们的水平。
尽管遭受了这样的冷遇,王圆箓仍然坚守在莫高窟,尽自己所能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直到年,斯坦因这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走进了他的生活。斯坦因用他巧妙的言辞打动了王圆箓,加之保护洞窟需要资金,王圆箓出于种种考虑,以极低的价格将许多经卷卖给了斯坦因。这一决策迅速引起了世界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jz/1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