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批发 > 正文 > 正文

来到西双版纳,一定要去勐景来,它是中缅边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5/15 23:43:09
白癜风的科学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71803.html

年春节期间单车自驾行走云南中缅边境,来到了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打洛口岸,我们本意是过境去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首府小勐拉看一看,人算不如天算,口岸临时关闭,悻悻而返的我们阴差阳错拐进了离打洛镇不远的勐景来。

八根大红柱子不但托起了勐景来高大的寨门,似乎也让这座边境线上的村寨火了起来。红火的不仅是旅游带来的人流,同样也让寨子里的傣家人将和谐似水的生活过得更加滋润。烈日下手搭凉棚举头端详这座寨门,和内地牌楼建筑惯用深红色不同的是采用了大红色,上面密密麻麻装饰着菩提树叶的贴金图案,凸显着亚热带的热烈又流露出傣式风格的金贵气质。

勐景来寨门

寨门上方正中悬挂着西双版纳老州长召存信用汉傣双文书写的红底金字“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匾额。说起这位在西双版纳乃至东南亚地区颇具威望的老先生,从解放前的“领主土司”到担任新中国四十年的“人民州长”,铸就了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西双版纳州的前身是傣王统领的车里宣慰司,召存信因为抗战有功历任勐棒土司和云南车里宣慰司议事庭庭长。“车里”源自元朝蒙语,意为“神秘的远方”,之后的明朝在此设置了车里宣慰司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召存信带领着各族群众把西双版纳从一个闭塞落后、瘴疠横行的荒蛮之地逐步建设成现如今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勐景来便是这美丽田园中的不凡之地。在傣族地理概念中村寨一般称为“曼”,更大的一片乡、镇才被称为“勐”,而千年古寨勐景来曾是中缅边境线上的宗教文化中心,这里曾是十二版纳之一,这个版纳分别被勐景来和勐景络统治,建国后西双版纳州设立打洛乡才使勐景来旁落成了一个村寨,习惯上依然被称为“勐”就顺理成章了。“景来”傣语词意是“龙的影子”,据传古代的板加王子召树屯追赶一只金鹿来过此地,后来人们意外地发现这里竟可以隐约瞧见龙的影子,想当然地认为王子还会再回来,这可苦了众人,在此久等也不见王子重现,索性原地搭建了勐景来寨子。其实王子召树屯就是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与婻婼娜》中的男主人公,拍成了电影《孔雀公主》,影片中唐国强扮演的男主角召树屯在金湖打猎时与李秀明扮演的孔雀七公主婻婼娜相爱后喜结良缘。婚后召树屯外出征战﹐巫师摩古拉乘机诬陷婻婼娜是魔鬼的化身﹐要国王用她的血祭奠神灵。行刑前婻婼娜要求一舞﹐终于脱险化作孔雀飞回母国。召树屯凯旋归来后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爱妻,百步穿杨射中婻婼娜头顶的烛光,顺利通过了孔雀国王的考验﹐夫妻终于团圆了。试想召树屯忙于家国之事,怪不得勐景来的傣家人如此执着却也等不到王子的回归。

佛像与塔林

公元年傣王召烛拉翁为了弘扬位高僧的功德,在勐景来一股脑儿建了大小座金碧辉煌的笋塔,缅甸王子召勐拉罕闻讯还曾远道慕名前来膜拜,更别提周边蜂拥而至的信众了。据记载鼎盛时期每逢节日赕佛求经者达3万众云集于勐景来,其繁盛程度可想而知。现在尚存的58座佛塔,是后来重新修复的,就是我们走进寨门左首不远处夺人眼球的金色塔林,其规模位居西双版纳的塔林之冠。至今仍有周边国家的小乘佛教徒跨国来此参拜宗教仪轨,佛爷居高打坐、诵经滴水,信众听经拜佛、祈求平安。塔林一侧伫立着千年菩提神树,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高徒传经到了勐景来亲手种植于此,因此也被信众顶礼膜拜。

我们辗转于佛塔与佛像之间,此刻蓝天如洗、龙竹似钓、塔林生辉,左顾右盼了一番,最终吸引我们目光的是亭亭玉立的骚哆哩美女一枚。只见她独立于不远处,头顶竹编斗笠,斜跨傣家背带,婀娜身姿醒目,粉黛笑颜惊人,打个电话都如此勾魂,应该给漂亮的骚哆哩一个大大的赞才是!

傣家女

勐景来是云南首批5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精致地传承着古老的傣族文化。走在寨子里,像流连在花园。竹楼掩映在棕榈树下,茵茵的绿草地上满是各种造型的树球。走进村民自发建立起来的民族文化陈列室,傣锦织机、船帆状的竹制打击乐器、罂粟果刀让孩子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勐景来,祖先流传下来的傣族民间手工艺诸如古法造纸、傣家土陶、甘蔗榨糖、铁匠铺打刀都被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朴典雅的寨子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共有村民四百多人,善良温婉的脾气秉性仿佛都写在了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诚恳、热忱、好客的民风。顺着寨子里的观光步道走到一个水果摊前,一个像年画里的龙仔(小男童)拿着棒冰,小大人似的站在水果摊后面,问他话也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朝我们微笑,嘴角忙不迭喷着水珠。小可爱穿着民族风饰边的白色布衫,藕段似的手臂上套着几个银手圈,剃光的脑壳顶部留着一撮动人的黑发,大大的眼睛配上俏皮的表情,让人好生喜欢呦!

傣族民居

再往前有棵高大的巨榕,下部树根粗壮,上部枝繁叶茂,状如孔雀开屏,寨子里的人都叫它“迎宾树”。我们拐向左边,树荫下一个老蜜桃在照看着摆满水果、黑糖的摊儿。在傣家风俗里,习惯把老年女人称作老蜜桃,管年轻女子叫做骚哆哩,这在汉文化里似乎有点不太正经、不太尊重的意味,不过还是入乡随俗吧。

我们站在一家竹楼旁向黑红脸堂的主人打听建这样一座漂亮的傣家竹楼需要多少钱,矮墩墩的老波涛(老年男人)爽快地说他是前年重新翻盖的,前后花了33万,准备了好些年的木料才盖得的。我由衷地赞叹:“住着这么漂亮的竹楼,您家日子过得真幸福啊!”老波涛见我这样说,一个劲儿憨憨地笑。

这时我扭过头,只见老蜜桃背对着我们站起身,解开头帕,然后转过身来低头披散开瀑布一般的黑色长发。我连忙指着梳头的老蜜桃,问身旁这位老波涛他的邻居多大岁数了。当听到老蜜桃已经70多岁的时候,差点让我们惊掉下巴,word乖乖!妙龄的骚哆哩才应该有的一头乌黑长发呀!不过转念一想,长发飘飘绝对配得上“蜜桃”二字!我们走近老蜜桃,她在梳头的间隙和善地抬头朝我们笑一笑,继续梳理着头发。阳光打在飘散的长发上,居然不见一丝的银发。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渐白的鬓角,怅然间羡慕之情如滔滔江水涌过心头……

傣家人把打洛江习惯称作南览河,意为“美丽的河”,就如母亲河一般,将勐景来养育在自己温柔的臂弯里,把娴静安然的气质留给了美丽的勐景来。

打洛江畔

我们在寨子中穿行,走过造型各异的竹楼,不知不觉走着下坡路,来到了河边赶摆场,猛然间看见不远处竖立着号界碑,准确地讲应该称为“界碑附桩”,因为国境线沿江河的中线位置划定。我们赶紧拍照留念,像这样随意围着界桩拍照的事,只有年在新疆塔什库尔干的中巴边境红其拉甫口岸碰到过,那时我们忘乎所以地搂着巴铁军人合影,体会着彼此深厚的友谊。而此刻在这里,两岸都没有守备的军人,也没有其他游人,只有我们父子俩儿坐在河卵石铺就的台阶上乘凉,独享着小河流水的午后时光。中国一侧是满眼的香蕉园,十米开外的河对岸缅甸一侧除了山坡上长满了茂密的植物,唯独却不见一个人影儿,作为中缅边境界河的打洛江里只有两头水牛在不远处的河边徜徉吸水。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此刻淌水过河越境并没有任何障碍和阻拦,中缅边境就是如此的山水随意、唇齿相依,怪不得傣掸不分的中缅两国边民像邻里般走亲、通婚、杂居,彼此亲密得像一家人。

印象中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大多存在于我们读过的童话书里,而傣寨勐景来却安于一隅,静美如画,活色生香……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pf/11157.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