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zzbb/cjbx/m/1499.html《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东晋至唐代,先后有六个不同的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玄奘法师翻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金刚经》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禅宗自六祖慧能开始以《金刚经》印心,用来验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祖师在开悟偈中说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就是经文中的般若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经句,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说,五千余字的《金刚经》,归结起来无非“无住生心”这四个字。悟透了,将会受用一生。首先,无住生心,即“离一切相”而生心,简单来说就是离我、人、众生、寿者相。离我相就是空掉自我,于己不居。禅门参话头,单追一个“念佛者是谁”,那么念佛的究竟是谁?我连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不能控制,那个凡胎肉体是我吗?我连自己的苦乐悲喜都不能决定,那个精神意念是我吗?众生执著于妄念中的我,于是贪恋五欲,能离我相,就能解脱烦恼。离我相之后,还要离人相。我是人道众生之一,即便没有我了,还有其他人。不离人相,就有分别心,我少了你多了,我坏了你好了。因分别而生嗔恨,因嗔恨而造恶业。实际上,他人也如我一样,是沉沦于生死大海的迷途有情而已,与其共相纠缠,不若同成菩提。更进一步,娑婆世界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众生总称为众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是无所有,毕竟空。所以空掉我相、人相,还要空掉众生相,心不假于物,不执着于外在。最后,我、人、众生相已经全部舍弃,但是脑海中仍然有一个成佛的概念,这就是“寿者相”。许多善信初读《金刚经》,把寿者相理解为老者或者长生不老,这是有偏差的。金刚经云:“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执著于佛,就成不了佛;空掉了佛,才是真佛。其次,无住生心,又是破空。《金刚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认为离相就是什么都没有,空就是无,这属于“断灭见”,会引申出悲观厌世的错误心态。所以经文中,佛陀再三告诫须菩提长老:“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悟透“无住生心”这四个字,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都不会大喜大悲,对待生活却又阳光乐观,这样的人生状态,着实羡煞旁人。正如经文中的四句偈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pf/1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