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记》主角是玄奘,为什么一上来连续七回却写的是猴子?
因为猴子是派来给第十世轮回的金蝉子做“心”的主干的,先要把心锤炼,打下“心”的基础,才能成就金蝉子。其实每个人的“心”也都不简单。
人的心,很复杂,它是对一群生命集合的笼统的称呼。里面有:后天形成的观念所构成的生命、随肉体而安插进来构成人脾气、秉性、心智、欲望的生命,也有先天预备好的如悟空等一样的能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高手。
紫禁城里有个养心殿,明清很多皇帝住在这里,殿里宝座正上方高悬“中正仁和”牌匾,提醒他们以此养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皇帝是一国之心;孙悟空在天庭的齐天大圣府内设有安静司和宁神司,也是用来安养心神的,将心猿意马“紧缚拴牢莫外寻”,安养的是金蝉子的心——孙悟空。
人,当如何养心?
《黄帝内经》认为是让心“恬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意思是说节制欲望是最好的养心方法,与“恬虚无”是一回事,说白了,就是让清扫内心的垃圾。这与保养房间是一样的,平时将房间打扫干净,清除杂物,保持窗明几亮,风水就好起来了,身心健康阳光。
如果一个人经常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基本上是神志不稳造成的,如同未经教化的猴子一样大闹天庭(脑袋),就需要调养心神了。人作为自己天庭的主宰,要学会安养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心。心神安宁可归正,此神归正后,人既能辟龙马意志之瘟病(弼马温),勇猛向前;又能追求真理、慈悲向善。
心神不善养,必定妖猴上蹿下跳,身体五行不和。善养,而不是散养,人方可为君子。儒道释传统文化对养心有各自的论述,儒家用八条目匡正,道家用修真养性规范,佛家以慈悲向善教化,但前提都是“净”。
抄录神秀的偈子,可参考做净心之用: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行者道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pf/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