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批发 > 正文 > 正文

大圆满基础第二十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3 13:10:02
白癜风可以吃文蛤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0040.html

.

.

点击上方音频播放

点击上方视频播放

顶礼大恩上师甲色白玛旺嘉仁波切!

顶礼至尊度母吉尊玛!

顶礼历代传承祖师!为了把尽虚空遍法界的母亲众生安置在佛的果位,我们发誓成佛,为了圆成佛道,我们精勤闻思修持佛法,上师三宝如何发心,我们也如是发心!《大圆满基础》课程第二十讲事师五十颂(二)

我们接着上课。我们上节课讲到事师五十颂的起因,《事师五十颂》是马鸣菩萨作的,上节课给师兄们讲了那洛巴的公案,那诺巴是那烂陀寺守北门的班智达,他听到了空行母授记以后,去找他的上师帝洛巴尊者。这节课我们接着讲《事师五十颂》的起因,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依止善知识是这么重要,所以《事师五十颂》就是专门围绕着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建立起对善知识的信心来说的。当然自己建立信心是自己的事,如果具有信心,善知识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候,以任何简单的方法,或者看上去令你费解的方法令你顿悟。就像一个怪医一样,你有病的时候,他不一定要给你下药。或许猛然吓你一跳,也许揍你一顿,然后这样就使自己从迷茫当中觉醒过来,“哦,原来是这样子的。”善知识的法行就是如此,打一顿的也有,骂一顿的也有,或者是故意地贬低你的,各种各样的法行都有,那就是善知识方便。只要你对这个善知识真正如实地产生了信心,而且他也是真正的善知识,那么你能获得觉悟和解脱,这是绝不用怀疑的事。

所以在这个论著刚开头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成就具德金刚萨垛佛位因”,就是成就真正金刚萨垛佛位,是一切诸佛的自性,他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能够在“上师莲足之前如理能恭敬”的缘故,他恭敬善知识所以成就了佛果。那么,如何依止善知识呢?“事师之法诸多无垢续经说”,很多很多的经书上都是这么讲的,“今此总摄其义当以敬心听”,现在把如何依止善知识的法,把所有经书、续经,还有善知识的教言全部归纳起来,成为《五十颂》,讲给大家,所以应该毕恭毕敬地来听受奉行。

《事师五十颂》中是这么讲的,因此不管怎么说,依止善知识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他不是强调我们见了上师必须得怎么怎么样,虽然是必须,这样做是应该的,但是不了解因由,大家就会有点委屈——为什么我在他跟前就这么卑躬屈膝,就不能平等吗?现在的时代是讲平等、讲法制、讲自由,那么我作为弟子,在上师跟前为什么就不能够平等自由呢?这样一来,是不是宗教给我们搞了一个枷锁?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这样的一个怀疑。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讲的这些道理,你就会明白善知识是什么,善知识是使你解脱的唯一的保障,善知识是你慧命的唯一甘露妙药,想到这些的时候,你再也不会跟自己的出路、跟自己的解脱去怄气了。“我要寻找自由”,很多人都会这样说,真正的自由在哪里?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内心深处。你不能够获得自由是因为你的无明和执著使你不自由的,而不是善知识。善知识告诉你如何从你的无明和执著当中超越出来,所以他是对你有恩的,而不是强迫的,这一定要搞清楚。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通过各种的行为,使自己对善知识产生信心,使自己的心和善知识的教言完全地合成一味,这个时候心里非常地欢喜,对这个法行就能够以欢喜心来奉行。

我们现在所讲的《事师五十颂》,虽然是略讲,颂词的含义却都涵括其中了,希望师兄弟们能够一起好好地闻思,并生起定解。

首先我们要思维:应如何趣入佛法修证呢?

首先,在佛法中有两种规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第一种规则是世间规则,第二种是出世间规则。世间规则是说,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去做?出世间规则是说,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想觉悟,应该如何去做?

我们现在讲的是出世间的规则。在出世间的修行中,我们需要面对两种道路:一种是通过闻思——自己广闻博学,然后断弃心中的怀疑和犹豫,逐步趋入到究竟智慧而获得佛果,这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是“班智达”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种,就是像“乞丐”一样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的、能够使自己产生信心,并且已经获得了觉悟的这么一个圣者,依靠这个圣者的教言而修行,以此而获得证悟。就像乞丐一样,给你一点儿,你就吃一点儿,吃一顿饱一顿。我们在上师跟前听法也是如此,听到了一个法之后专一地去修行,因为修行和依止的缘故,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第二种“乞丐”的修行方法是比较普遍的。因为不论是时代的缘故、环境的缘故,还是智慧的缘故,我们都很难把所有的东西学会,而且即便是学了,也有很多需要我们抉择的地方。比如说,许多佛法的法义方面,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法,我们必须得按照佛经去分辨“这是了义的吗?那是不了义的吗?”要通达这些,对于凡夫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那么,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真正获得了成就的圣者,依止他而修学。这里面包含如何依止上师、如何观察上师。通过观察才会对他产生确认,通过确认才能进行依止。依止了上师,就能直接把上师的功德和自己的心完全结合到一起去。依止上师,就像是什么呢?这就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如果你想到城市各处都走一遍,而且想在没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直接到达自己心中所想的目的地,你就必须找到一个对这个城市完全熟悉的向导。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向导,我们就只能是瞎撞瞎摸,不是你一定摸不到路,而是时间可能要多花费许多许多,要走很多的弯路。但是,一旦有一个很熟悉的向导来引导你,你就会事半功倍。显教和密乘的差别也在这里。在显教当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发起菩提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六度万行等等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祗劫而得以成佛;而在密法当中,可以一生成佛。因为什么呢?因为三大阿僧祗劫所有的经验可以聚集在一个导师的身上,这个导师把经验告诉你的时候,你可以顿超三大阿僧祗劫。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导师至关重要。

所以在所有的传承中,不论显教、密教,对导师的赞叹不胜枚举,就像前面讲的,依止善知识显密无别。在显教的经典中,《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有很多对善知识法相的宣说。我上次讲了,在我们大圆满中心的网站上介绍过善财童子参拜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法相,而且这五十三参里对善知识如何恭敬、赞叹等等都有;在《法华经》里面有《法师品》,也是专门讲说承侍善知识的法义;在《涅槃经》中也有对如何对待导师、如来等方面的宣说,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说法。因此,敬侍善知识在显教当中也是非常重视和普及的。

显教当中,传法的师父也叫“法师”或“善知识”,而在密法当中有所不同的是什么呢?除了是法师和善知识之外,他必须使他的心和他所讲的法完全地融合成一体,真正得到究竟证悟的经验,这样的导师称之为“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是什么意思呢?他是证悟了如同金刚一般的智慧,故而称为金刚;他是一切诸佛意密的功德,所以叫作“金刚”。而“上”呢,指的是无上的意思,无比的意思。一切的导师,哪怕是能给我们讲一句话,对我们来说,也是恩德极重。但是能让这句话在我们心中产生和他一样的功德的这种导师,才是真正“无上”的。就比如说,在你饥饿的时候告诉你如何做饭、如何吃饱的人,的确对你来说恩德很重;但是一个做好了饭直接给你吃,让你马上能够解除饥饿的人,他对你的恩德就更重。那么“上师”呢?就是究竟、无上的善知识、无上的导师的意思。所以说“金刚上师”对我们实修的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是要好好依止的。

大家对趣向解脱的道路和真正引导我们证悟的金刚上师产生明了认识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寻找一个上师、如何依止上师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可以说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寻找上师、依止上师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了。我们现在讲的《事师五十颂》就是专门宣说这个法义的。“事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上师跟前做事,依止上师,用各种方式使上师欢喜,使上师的加持完全趣入自己的心中,使上师的功德和自己完全能够相合,上师的功德在自心中得以现证,这叫“事师”。由马鸣菩萨也就是巴布拉尊者,把如理承奉上师的各种善说集成了五十个颂词,这五十个颂词分别介绍了诸佛是如何成佛的、我们应该如何观察金刚上师、金刚上师需要具足的法相是什么、作为弟子应该具足什么样的法相,对这些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讲述了对于真正具德的上师和具德的弟子来讲,互相之间应该如何教授和依止,直到最后如何解脱和成佛。这就是五十颂的本意,所以是非常完整的,整个修学过程全部都包含在这里了。

我们这次学习《事师五十颂》,是遵照宗喀巴大师的《事师五十颂释?满弟子心愿》来讲解的,其中大量引用了很多密续教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人(如果有师兄想看宗喀巴的传记,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一下),是藏传佛教的三位文殊菩萨的化身之一,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下面就讲解《事师五十颂》事师五十颂释那莫革热玛则恭卡雅(顶礼上师文殊师利)虽成诸佛之父然现菩萨童子身,虽以爱语安慰有情然令魔众畏,虽恒住于无上果位然作众生仆,祈愿文殊菩萨以奇事业恒庇护。

造论之初顶礼、赞叹文殊菩萨。我们知道藏王赤热巴金在藏地建立了非常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律藏所摄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属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因为在赤热巴金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的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礼,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此处是赞叹文殊菩萨。传记中讲,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许多经典中记载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均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

文殊菩萨虽是一切诸佛之父,但在众生面前仍显现菩萨相;虽以爱语安慰所有有情,但在魔众面前也会现忿怒相;虽住于至高无上的境界,甚至佛经中说他早已成佛,却甘心做众生的奴仆。祈愿文殊菩萨以稀有的事业、奇妙的功德力恒常护佑我、加持我!

关于文殊菩萨的介绍,在《维摩诘经》《大宝积经》等经中所述各有不同。文殊菩萨虽现菩萨身,实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皆已成佛,如过去世号为「龙种上尊王如来」,现在世则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则号「普见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称作「三世觉母」。

在许多经典中,都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诸佛之母,不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愿深广。文殊菩萨曾发誓言:「诸佛之中,若有一位,从初发心以至圆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劝发,文殊则不成佛。」由此可见其度众悲愿之广大。

在《佛说放钵经》中,释迦牟尼佛亦曾说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处胎经》中文殊也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在过去世,文殊曾为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权居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文殊菩萨曾有十大愿望,我们给师兄们介绍一下。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二、若有众生,毁谤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杀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三、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於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四、若有众生,轻慢於我、疑虑於我、枉压於我、狂妄於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五、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六、若有众生,常杀生命,卖肉取财。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对报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七、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八、若有众生,广造诸恶,堕于地狱,无有出期,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九、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於我法中污泥佛法,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回六趣,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变化,当以救之,令得出离。愿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十、若有众生,当於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减,得入菩提,诸佛圣果。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下》: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来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来。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利益。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中讲:最重要的是,好像我们现所在的婆娑世界在未来将是普见佛土的一部分:时师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而彼佛刹。名为何等。佛言。彼刹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师子勇猛言。世尊。彼佛世界在何方所。佛言。在于南方。此娑婆世界。亦当在彼佛刹之中。

文殊师利菩萨的普见佛之净土有如下的功德:

点击上方视频播放

1、与极乐世界的比较:尔时众中有诸菩萨。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得佛刹功德庄严。与阿弥陀佛刹。为等不耶。尔时世尊。知彼菩萨心之所念。即告师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刹庄严。复过于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刹庄严不思议故。

2、菩萨发心及为久远,与他同时发心的20亿人都已经成佛并且入涅槃,只剩下一个成佛且寿命无边的:尔时普覆王者。岂异人乎。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彼于往昔过七十万阿僧祇恒河沙劫。初发菩提之心。次过六十四恒河沙劫。得无生法忍。能具足菩萨十地如来十力。佛地诸法悉皆圆满。而未曾起一念之心。我当得佛。善男子。尔时二十亿众生随逐彼王。于雷音佛所发菩提心者。皆由文殊师利劝发。令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大法轮。作佛事已。而般涅槃。文殊师利。皆悉供养彼诸如来。亦皆护持彼诸佛法。唯有一佛号地持山。在此下方过四十恒河沙刹土。其佛世界名曰地持。亦有无数诸声闻众。佛寿无量于今现在。说此文殊师利宿缘之时。众中七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菩萨成佛之时用佛之天眼观十方世界,天眼所见一切世界住世的佛陀都是由菩萨劝发,然后才成佛: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已来。起如是愿。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

4、菩萨的佛土极为广大,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而菩萨的佛土以恒河沙数的佛土的广大世界为其佛土: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有是愿以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一佛刹。无量妙宝间错庄严。若不尔者我终不证无上菩提。

5、文殊菩萨所坐的菩提树极大,有十个佛土那么大(一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复次世尊。我复有愿。令我刹中有菩提树。其量正等十大千界。彼树光明遍此佛刹。

6、菩萨成佛之后不起座位,能以变化遍满世界说法:我复有愿。我坐菩提树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起此座。但以变化遍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刹土。为诸众生而演说法。

7、菩萨之佛土皆是清净菩萨众:复次世尊。我复有愿。令我刹中无女人名。纯菩萨众离烦恼垢具净梵行。初生之时袈裟随体结跏趺坐忽然而现。如是菩萨遍满其刹。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除如来之所变化。往诣十方。为诸众生说三乘法。

8、菩萨的佛号因缘: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义故而名普见。以彼如来于十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刹中普皆令见。若诸众生见彼佛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见如来虽未成佛。若我现在及灭度后有闻其名。亦皆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离生之位及狭劣心者。

9、普见佛土的饮食:文殊师利又白佛言。世尊。我复有愿。如阿弥陀佛刹以法喜为食。而我刹中菩萨初生起食念时。即便百味盈满于钵在右手中。寻作是念。若未供养十方诸佛。及施贫穷苦恼众生。饿鬼等类令其饱足。而我决定不应自食作此念时。得五神通乘空无碍。往于十方无量无数诸佛刹中。以食供养诸佛如来及声闻众。又于贫苦诸众生类亦皆周给。复为说法令离渴爱。于一念顷还至本处。

10、普见佛土众生的衣服:复次世尊。我复有愿。于我刹中诸菩萨等。初生之时所需衣服。于其手中。随意皆出种种衣宝。鲜洁称体应沙门服。便作是念。若未供养十方诸佛。不应自用。于一念中。往诣十方无量佛刹。以此衣宝献诸佛已。还至本处方自受用。

11、普见佛土的财物:复次世尊。我复有愿。我佛刹中诸菩萨众。所得财宝及诸资具。要先分施诸佛声闻。遍供养已然后受用。

12、普见佛土离诸恶事:又我刹中。远离八难及不善法。既无过咎亦无禁戒。无有苦恼诸不悦意。

13、普见佛土的无量妙宝庄严:文殊师利。又白佛言。我复有愿。我佛刹中。积集无量妙宝所成。复以无量摩尼妙宝。间错庄严。其摩尼宝。于十方界。所未曾有甚为难得。如是宝名俱胝岁中说不能尽。随诸菩萨乐见彼刹金为体者。即见为金。乐见银体即见为银。然于见金未曾损减。乐见颇梨琉璃玛瑙赤真珠等无量诸宝。各随所见皆不相碍。如是栴檀香体。阿伽罗香。乃至赤栴檀等。各随乐见亦复如是。

14、菩萨的佛土的照明:又彼刹中。不以日月摩尼星火等光之所照见。彼诸菩萨皆以自身光明。照于千亿那由他刹。

15、菩萨佛土昼夜的区分:又彼刹中。以花开为昼。花合为夜。

16、菩萨佛土没有生老病死及涅槃:随诸菩萨所乐时节即皆应之。然无寒暑及老病死。若诸菩萨随其所乐。欲证菩提即往余刹。于兜率天寿尽降生而证菩提。此佛刹中无有涅槃。

17、菩萨佛土的音乐:百千种乐。于虚空中。虽不现相。而闻其音。此乐不出顺贪爱声。但出诸波罗蜜佛法僧声。及菩萨藏法门之声。随诸菩萨所解妙法。皆悉得闻。

18、普见佛土的菩萨众遇到疑问时:又诸菩萨。若欲见佛随所诣处经行坐立。应念即睹普见如来坐菩提树。若诸菩萨于法有疑。但见彼佛不待解释。疑网皆断解了法义。

19、我佛劝持文殊师利菩萨的菩萨号及佛号:是时佛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千亿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饶益。

20、文殊菩萨的佛土功德集合了无量无边佛土功德的总和:文殊师利。又白佛言。我复有愿。如我所见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而彼诸佛所有佛刹功德庄严。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刹中。唯除二乘及五浊等。

21、发文殊菩萨佛土大愿的稀有:佛告弥勒。此大众中八万四千菩萨。见彼佛刹庄严之事。虽皆发心当欲成就如是佛刹。然于其中。有十六善大丈夫。具胜志乐而发大心。彼能成满。如文殊师利所起大愿。余诸菩萨亦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佛刹功德庄严。如阿弥陀佛刹。弥勒当知。诸菩萨等。志乐既胜。所成亦大。志乐胜者。言我成就如文殊师利庄严佛土。其余劣者。虽以信心亦作是语。以此语业。犹能弃舍六十亿百千那由他劫生死流转。亦得圆满五波罗蜜。

22、我佛劝大众学菩萨修如此佛国:说此法时。四大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及余大威德诸天子等。同声唱言。是诸众生闻此法门获大善利。何况受持读诵。当知彼等所成善根极为广大。世尊。我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广宣流布。为欲护持此深法故。尔时师子勇猛白佛言。世尊。若有得闻如此法门。受持读诵思惟。及发如此功德庄严佛刹之心。得几所福。佛言。善男子。如来以无碍佛眼。所见诸佛及彼刹土。若有菩萨以妙七宝满彼诸刹。奉施供养一一如来。各尽未来际。令此菩萨安住净戒。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若有菩萨。于此庄严功德佛刹法门。受持读诵复能发心。随文殊师利所学。行于七步。此二功德比前七宝布施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我们刚开始把《事师五十颂》前面的顶礼句给师兄们介绍了,为什么要顶礼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发了十大愿,然后又给师兄们介绍了《大宝积经》〈文殊会〉中讲的文殊菩萨净土的22个特殊的地方、特殊庄严,给师兄们念了一下。

下面再给师兄们介绍一下念文殊咒的好处:

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也称文殊师利,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在中国示现为菩萨,与观音、普贤、地藏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

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以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对修行人来说,更可消除愚痴,了知诸法实相。

咒语是佛菩萨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当持诵者的心念集中时,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相应,而感召不可思议的力量。

文殊菩萨智慧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长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慢慢开启智慧大门,事事如意。

文殊菩萨心咒嗡ōng阿a(日阿)Ra巴ba匝za那na谛di

由《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可知持诵“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念诵文殊咒有非常多的功德,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事师五十颂》一开始,前面就是敬礼文殊菩萨,赞颂文殊菩萨的,我们再给师兄们复习一下,赞颂文殊菩萨,是怎么赞颂文殊菩萨的。

(顶礼上师文殊师利)虽成诸佛之父然现菩萨童子身,虽以爱语安慰有情然令魔众畏,虽恒住于无上果位然作众生仆,祈愿文殊菩萨以奇事业恒庇护。

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许多经典中记载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均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这里说的是文殊菩萨虽是一切诸佛之父,但在众生面前仍然示现菩萨相;虽然以爱语安慰所有有情,但在魔众面前也会现忿怒相;虽然住于至高无上的境界,甚至佛经中也说他早已成佛,却甘心情愿做众生的奴仆。祈愿文殊菩萨以稀有的事业、奇妙的功德力恒常护佑我、加持我!

这前面的顶礼句就是这个意思。藏王赤热巴金在藏地建立译经场的时候,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因为我们这个《事师五十颂》是论藏,所以按照这个规定前面是“顶礼文殊菩萨”。《事师五十颂》前面的顶礼,下节课给师兄们接着讲,下节课就该讲“如理依止容易恩赐予,一切圆满功德唯一门,依师方法事师五十颂,我当尽心尽力而宣说。”

下节课给师兄们讲,这节课就到这,我们回向。

回向盖瓦地叶纽度大玛哈故如珠久泥卓瓦吉江玛绿巴代叶沙拉共巴休谢瓦公度阳达喇嘛当,哲昧确吉巴拉龙觉内萨当兰吉云灯热左代,多杰强吉果彭纽托秀图登则贝坚吉龙钦巴,谢竹登贝昂达吉美林丛麦拉米邓巴色梯巴,谢竹梯松共悲增久吉上师驻世祈请颂嗡索迪录麦效泥嘉措图幸吉邓竹共波真清确吉杰吉美图登嘉措巴桑波效白邓今泽陈共恰秀行道清净忆念南扎热松拉啊曲古昂古但益西若巴江来巴索桑南觉钦波酿来拉耶美吐吉梯来若吉学百字明忏嗡班扎萨埵萨玛雅玛奴巴拉雅班匝萨埵底诺巴地察之卓美巴哇苏多卡哟美巴哇苏波卡哟美巴哇阿努Ra多美巴哇沙瓦悉地玛美扎牙匝沙瓦嘎玛苏匝美兹当希日牙古如吽哈哈哈哈伙巴嘎温沙瓦达他嘎班匝玛美木扎班孜巴哇玛哈撒玛呀萨埵阿吽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pf/7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