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梦见自己是穿着铠甲的将军,骑在马上带着士兵在山边的树林间行军,路面有些泥泞。行走间,忽然就走醒了。如今回思梦境,真没想到会梦见自己威风凛凛的样子。如果某一世我曾是将军,那么对比现在的我,哪一样更真实呢?可以以色相见到我自己吗?继续读第二十六品《金刚经·法身非相分》。“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读到第十三品时,如来曾问过须菩提类似的问题。如来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当时须菩提的回答是: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原因是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细心地人会发现,当时佛陀问的是“见”,而这里问的是“观”。就这一字之差,在须菩提这里就不同了。前面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而这里说“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听了须菩提的回答,佛陀就说了:“须菩提,如果能够以如来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了。”佛经中说,转轮圣王和佛陀一样,也具有三十二相,所以,即使观见三十二相的色身,也未必证明该色身就一定是如来的色身啊!由此可见,须菩提虽然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在随佛陀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仍然也会有没听明白,理解不透彻的情况。《金刚经》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里,其中含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只要没有圆满成佛,圣人也同样需要不断学习、解惑,才能得到提升。所以,即使是大法师讲经,也有可能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听法师讲经,重点是看他能不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在于他说得是不是和佛一模一样。学佛是为了启发觉悟,而非是学舌佛语。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稍一点拨,须菩提马上就明白了,赶紧改口说:“世尊,如我现在理解佛所说的义理,不应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相而观见如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之所以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是因为他“悟空”了,有火眼金睛。这里的“火”,就是般若智慧之火。猪八戒没有般若智慧,所以,被红孩儿变出的观世音菩萨相所欺骗,从而失去了芭蕉扇。所以,如果没有空性智慧,执着佛的色身是三十二相,很容易因此执念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又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曾经化现过鱼篮女,你不能每见到一个手持鱼篮的美丽女子,就认为是观世音本尊吧。当然,从究竟意义上讲,如果你能把人人都看成是观世音,而非仅仅是手持鱼篮的女子,那你本身就是观世音了。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尔时,世尊说了一首偈子而总结道:如果看到某种色相,就以为自己见到了如来;或者以音声求见到佛陀,这样的人都是在行邪道,是不可能见到如来的。如果着在色相、音声等这些有形有相的境界里,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走火,就远离了般若空性智慧;入魔,入到境界相里,为境界所转。人们常常说,热恋中的男女,智商为零。这是因为他们着彼此之相太深,以致于除了他们自己,其他人都看不见了。所谓的两人世界,实际上就是在人世间中,又制造了一个更小的世间。沉迷于这个境界而不能出离的人,终身将困于这个境界中,其人生格局就像他们的世界一样小。学佛也是这样。觉悟就意味着扩大格局,开阔胸襟,出离种种世间。如果着在某种佛境上,就意味着又营造了一个小世间。反而把心量格局变小了。这显然是与觉悟背道而驰的。心量小的人很苦啊,看什么都不顺眼!有些人不学佛还好,学了佛反而不适应人世间的生活了,平添了“学佛苦”。有的人因此就认为学佛不好。其实,这不是学佛不好,而是你错解了如来真实意,行到邪道上去了。就像医生开方子,明明是让你多喝白开水,你却看成是多喝白酒,反而病情加重了,这是怪医生呢,还是怪你自己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wh/1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