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金刚经》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也是流传相当广的一部佛门经典。不管是信佛的也好,有很多不信佛的也读过这部经。这部经是由著名译经师,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有很深的道理。这里说的读不懂,注重在“懂”字上。如果懂了起码得有些见解或者见谛,但是这里的懂,和开悟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怎样是开悟,有位僧人说过“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和《金刚经》上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很贴切。就是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即佛性。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凡夫俗子,是一个妄念接一个妄念的。所以很难达到一念不生的状态,也就很难明心见性,很难开悟。《金刚经》一开始讲我们这颗心应住在哪里,怎么降服此心。佛陀进一步指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在无住的基础上还得生心,确实是太难了。生的什么心,生的是清净心,就是自性佛性本具有的。这部经佛陀一直强调“离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因为《金刚经》就是破“我执”和“法执”的,所以结尾处讲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一切有为法,指的就是万事万物,也包括众生自己和心的世界如念头等。都是无常变化的,时时短暂地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转眼即逝。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修行人所修行的目的就是从无边业海,痛苦轮回得以度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放下世间一切有为法。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由于对有为法的执著。被自己的贪嗔痴障蔽了清净自性,造了无边恶业。若要得度,就必须放下对一切有为法的执著。《金刚经》是讲讲到了“空义”,很多人往往会堕入到空见里面去。认为佛家讲一切虚无,认为这个世界一切虚无,堕入到一种空见里面。相信这绝对不是世尊所想看到的,所以说了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相”还是存在的,不过是“真空妙有”的意思。这个真空,就是真如、空性、空如来藏,无形无相,不可言说。但是不是断灭空,不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含藏一切法,性具一切功德,所以空而不空故说是真空。万事万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是不空是有,但却如空中幻华,本来不有,妄现生灭,所以不空而空。真空妙有就像水和冰的关系,假如水是空,冰是不空。冰化为水,冰去了哪里了?不就是这个水吗。水结成冰,水去了哪里?不就是这个冰吗。冰就是水,水就是冰,根本是一体两面。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没有正哪来的反,没有反哪来的正。所以《金刚经》讲“空不空”,讲“中道”即是大乘佛法的正见。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这是观察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真实相。“缘起性空”意思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本性是空的,但是空不是没有。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妙有”的意义。很多人为何读不懂《金刚经》,甚至无法开悟,这里是有很大原因的。首先释迦牟尼佛在讲这部经时,当机者是须菩提。要知道须菩提在佛的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这是一种并非永恒的‘有’,是一种要凭借因缘才得以存在的‘有’。正是看到这种‘有’里面包含着‘无常’的特性,所以称之为‘空’,也就是“假有”。所以须菩提是把“空”的含义,解释做到了第一。所以当时外道请教过须菩提这个“空”,对他很是佩服。另外须菩提是证果的阿罗汉,阿罗汉断掉了见思烦恼,已经出三界,了脱生死不入轮回,可自取涅槃。另外,这部经中佛陀提到“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并不是说不发最上乘之心的众生就不能听。而是说即使他们听到了,他们也听不懂。所以说这部经不是对一般人和众生讲的,所以很多人读不懂和不能开悟。就因为很多人不是上根利根之人,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守持读诵这部经,和为人解说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几乎都知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不识字的。是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当他第二次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大彻大悟的,因为慧能大师是上根利根之人。所以禅宗比较主张靠自力,追求开悟。但是梦参老和尚开示: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广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开悟只是修行的开始,而不是真的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很慈悲讲了净土三经,并强调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可带业往生西方净土,一生成佛。就连同时兼任禅宗和净土宗祖师的永明延寿大师,大彻大悟后也是念佛往生的。释迦牟尼佛说过一个人靠自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所以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苦口婆心的说,人不要自负,觉得靠自力就能成佛。念佛往生后,就做阿惟越致菩萨,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菩萨,修行不再退转,直到成佛。早就超过了开悟的人,古德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都是小事,是去作佛的。祖师都念佛求往生,我们更得努力念佛了,这是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之苦和成佛的捷径。如果放着捷径不走,那不就是愚痴了吗,你说呢。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móāmǐtuófó)或阿弥陀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wh/1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