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四祖道信去世,弘忍在山冈上为师父造了“真身塔”。今天,这祖寺,塔也成了毗卢塔。
弘忍在双峰山之东又建了一座寺。在弘忍时代,黄梅县成了“楞伽”禅法的“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有两大特点,一是《楞伽经》“诸佛心第一”。二是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戒与禅相辅以行。弘忍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收了很多高徒,其中其中最著名的五大弟子即神秀、道安智洗、慧能和法如。当时弘忍最器重的是神秀,在寺院做杂活的慧能成了弘忍的接班人。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生于广东新会。早年丧父,家里很穷,每天都要背一担柴到集市上去卖,挣钱来养活母亲。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念诵《金刚般若经》,慧能不觉心中一动,不觉心中一动,忙追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告诉他,
薪州黄梅的弘忍禅师精通此经,能够使人见性成佛。慧能听后,兴奋无比,回家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奉养老母,然后只身前往薪州。
慧能来到弘忍门下,弘忍见慧能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问他从哪里来。慧能说自己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听后,故意用话试探他说:“岭南没有开化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应声而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弘忍听了,心中暗喜,对他刮日相看。为一日进一步磨炼他,就让他去雄房春米。慧能知道弘忍的苦心,便依言天天干着春米打柴的杂活。
半年后的一天,弘忍召集门卜七百名弟子,严肃地说:“正法难传,不要只是把我的话作为你们修行的准则。你们都按照个人的体验作,谁的渴与正法相契合,我就将衣钵传付给谁。”
大弟子神秀知识广博,为其他弟子所推崇。众弟子议论道:“五祖求揭传法,非神秀师兄莫属,我们都免得作了。”神秀听此赞誉,暗自高兴,仔细琢磨,作了首渴语,写在墙壁上,众人一见,纷纷叫好。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
莫使惹尘埃。
这首揭语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地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地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大家都说好时,弘忍只是对众门人说:“你们按照此揭所说的去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慧能当时正在雄坊春米,听到外面的议论,就打听是怎么同事。一僧人说:“神秀上座作了一渴,弘忍大师对此揭很赞赏,大家现在都在传诵,看来衣钵肯定是传给他
了。”并把这首揭子给慧能念了一遍。
慧能听完,心想,神秀上座的这首揭子写得固然不错,可惜还没有能够见性。这天晚上,他也做了一首褐子,请一位居上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从这首惕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渴子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第二天,众人发现神秀上座的渴旁又多了一揭,诵读之余,纷纷赞不绝日。弘忍大师闻讯赶来,看了之后,知道慧能已经开悟,却忿忿地说:“这是谁写的?”然后,脱下草鞋将渴语擦去,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晚上三更时分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先是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今天我将佛钵和架装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袭装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起争端,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
因此,传法,起争端。这架装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而后,弘忍连夜送慧能下山,一直送到九江渡口,才挥泪作别。(编辑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