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官网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金刚经》是一部阐述波若波罗密智慧的佛门经典,为啥是这么奇怪的智慧名词?因为千年以前的确是没有恰当的汉文用词,来完全表述梵文要表达的意思,所以直接就音译了过来,即:波若波罗密,现在普遍通俗的解释是: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解脱彼岸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专指的是佛菩萨的智慧,是佛菩萨看待宇宙真理、生死轮回的见解,所以我等凡人只能仰望,尽量理解;有时它也称波若智慧!而金刚寓意无坚不摧,佛陀语录称为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原型——玄奘法师,把他译本叫做《能断金刚波若波罗蜜经》,从译本名就能看出来,玄奘——你是个执着的人!《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我听闻是这样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很简单的事,但在如此重要的经典中,占据了一个篇幅,平平淡淡的叙述了一个化缘乞食的过程,没有施恩者和受施者的交流互动,也没有感激感恩的任何修饰,所以在看待施善这件事上,佛祖千年前就超脱出了众生理解!《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践行于布施的本质。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论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要这样来修行。十八届在这一品中,佛祖对于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像四维上下的虚空不可思量,可为什么修不住相布施,功德如此之大呢?因为行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布施,等于外舍六尘而无尘相,内舍六根而无我相;六根六尘组成十八界,如果六尘空,六根空,则十八届空,如此行者通过不住相布施,就已经修炼到了《心经》中大菩萨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意识届的境界,证入人空、法空,基本上出离了三界六道,最后再破法身执,就可进入佛的真空境界了,所以功德当然大的无边!这是佛祖对菩萨修行的开示而已,在人间呢?在人间,纵观修证过程:世间的五欲之乐不能贪恋,名利没有时间获求,而且还要不断的积功德,无所求的布施;那么如果对红尘万法,不能安住在毕竟空的见地上,那所有的布施和舍离都是付出、奉献和牺牲,纠缠红尘得失的烦恼,就无法证得解脱的喜悦,在修证路上将会异常艰难,所以无空性正见,不是真正出离解脱道!众生如果着相去布施行善,所行的布施也是人间善业,只能得善报,不能出轮回!不住相布施,才能布施后无所求,不希求功德和果位,才能心不被境转,没有得失的烦恼,才能回归本来圆满,无得无失的自性真空。在佛法的整个修证中,很重视出离心,当一个人发心修证佛果时,首先应升起出离三界六道,出离轮回之心,但刚发心众生有习气欲望,所以舍离人世间喜欢、执着的一切时,心中都会有贪恋、粘连不舍,但如果仍贪恋三界六道的幻境,就会被控在这些时空中,无法回归生命的源头,无法成佛!所以大菩萨了知诸相虚妄,要能不住相布施,这是大菩萨出离心的基点,是菩萨的真正出离!由上总结,可以看出修证佛法对于布施基本的逻辑思维:布施者,即便是菩萨,也不应该贪恋功德、果位、名利、福报的相,而是发于初心,不着表相;所以,对于世间凡夫俗子的行善积德,无论是喧嚣高调,还是淡然低调,首重是:发之初心,不求任何回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善积德;也正如玻璃大王曹德旺所说:“施恩图报非君子!你去施舍别人,别人接受施舍;和尚去化缘是接受别人的施舍,和尚把功德、积德的机会,施舍的送到你门口来,那你说:我欠你的、你欠我的?因此在做慈善的时候不存在谁感谢你,谁感谢谁,没有那一些的贫困弱者需要你帮助,你想积功德做好事还没有这个机会,就这么简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1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