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法会因由分“次第乞食”是十二头陀行之一。何为十二头陀行?(1)常行乞食;(2)次第乞食;(3)受一食法;(4)节量食;(5)中后不得饮浆;(6)着弊纳衣;(7)但三衣;(8)在阿兰若处;(9)冢间住;(10)树下止;(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佛教头陀按照佛陀教诫,出家比丘须每日出外托钵乞食,不择贫富,次第行乞。传说须菩提尊者出家后,每天上午外出托钵乞食,下午随佛陀修行。但须菩提尊者行乞和大众不同,乞富不乞贫,总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地去寻找富有的施主,见到穷困的人家,他决不去托钵。时间长了,其他比丘发现了须菩提尊者的奇怪行为,并提出了质疑,以为须菩提贪图美味珍肴。须菩提尊者解释说:“为什么我不到穷人家里托钵呢?因为穷苦人家的生活已经非常困难,没有多余的饮食来供养我们。我们没有能力救济他们,哪能再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呢?而向富人乞食,区区一餐之施,对富者毫无压力。所以我乞富不乞贫。”大迦叶尊者和须菩提正好相反,行乞总是乞贫不乞富。有一次闲谈时,须菩就问大迦叶说:“尊者,你乞食时乞贫不乞富,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大迦叶解释说:“我们是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此是人间福田。我们受人间的供养,也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我向贫穷者乞食,让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须菩提听后,点点头说道:“乞富、乞贫,都是为了饶益众生。我们可以各行其道,其实这都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知道后,对他们两个人都不赞成,曾呵斥他们心不均平,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据《维摩诘所说经》记载,维摩诘大士也对须菩提和大迦叶二人的乞食做法提出了批评。大士对大迦叶说:“大迦叶,你有慈悲心但却尚未遍及—切,放弃对富豪之家,只专注于穷人身上。你得保持平等看待—切的原则,按照次第行比丘乞食。不执着乞食的念头而行乞食,凡入村庄里巷,心持空相,自然不会分辩贫富。对于供养的施主,不因给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因给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受施的人也不计较多少损益。这就是入佛道的正当之途,是菩萨道而非声闻道了。迦叶,如果以这样的态度乞食进食,也就不辜负人们的施舍了。”大士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能对乞食作平等想,那么—切诸法也就没有差别了;如果能对一切诸法作平等想,乞食也就不会作分别想了。能以这样一种态度乞食,才可以取食。须菩提,修行成就一切诸法,但其行道又远离其法相。如果达到这一境界,你就能从我手中取食了。”维摩诘居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1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