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白话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注释:
(1)“菩提”,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2)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菩提偈》前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4)何处有尘埃: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尘埃也是空。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
本诗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郭朋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其实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看来郭朋还需进一步破执。
.
.
.
END
微诗词
ID:zuiaiweishici
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白癜风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