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修剪 > 正文 > 正文

顿教法门,强国固本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 14:24:44
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顿教法门,强国固本

念,纷飞,看到美女,想抱一抱,此想是念;见到钱财,想据为己有,此想是念;明明说好的时间,对方迟到了,变卦了,心生怨恨,此怨恨是念;听到习大大讲话,内心振奋,听到讲话内容生念,内心振奋,振奋之中,振奋之后,也是念;听到美国人耍流氓,制裁华为,心生愤懑,这个事件,在心中是念,愤懑之情也是心中之念。

那些执念,占据心头,常常被以为是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很土,这个认知是执念。我是第一名,我很骄傲,这个认知也是执念。我们中国太落后,赶不上美国先进,这也是执念。孩子上个好学校,将来会有个好前程,这也是执念。因此,不能落后,要赢在起跑线上,上补习班让孩子赢得先机,这个也是执念。

念,从心起落,心中有无穷心念,前念后念,念念相续,念头纷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愚人,不能识别念头,被执念,被念头牵着鼻子走,以为念头就是自己。一元钱两条人命,就是被念头牵着鼻子走造成的悲剧。

张三去卖肉,李四是屠夫,19元肉,张三给了20,李四找了1块钱,买肉人很多,又都是乡亲,都是熟人,张三一手拿肉,一手拿钱,与熟人热烈聊天,不知不觉中钱掉了,被一个孩子捡走了。等张三回过神来,问李四要找钱,李四说已经找过了,张三说没有,两个人争吵起来,情绪越来越激动。因为都是熟人,人面场,张三认为李四赖账,李四认为张三不讲理。李四认为自己明明找了钱,张三说没找,这是没事找事,是侮辱他。张三认为李四明明没找,却说找了,污蔑自己没事找事,这是侮辱他。情绪越来越升级,以至于动手打起来,李四手中是解肉的尖刀,锋利无比,顺手插进张三心窝,张三当场死亡。李四也因杀人被枪毙。一元钱,伤了两条人命。

我们看到张三和李四,就是被自己的念头所拘持,你没找钱,你赖皮,你侮辱人,我不能被你侮辱,被你侮辱以后在乡亲面前没有面子;你自己掉了钱,来赖我,是没事找事,是污蔑我,是瞧不起我,是让我在人面场跌面子,太可恶了。这些都是念头,牢牢的拘持着他两人。

反观自省,我们在欣喜时,在悲伤时,在愤怒时,在怨恨时,在恐惧时,在嫉妒时,在厌恶时,在狂热时,在冷漠时,在种种情绪起来时,因什么起念?在情绪中,是什么执念,被情绪之念牢牢掌控时,是不是如同被枷锁锁住,被绳索绑住,不得解脱,这就叫做不得解脱。

念,是什么?是绳索吗?是枷锁吗?不是。从何而起,因缘而起,如张三李四事件,就是找钱,掉钱,聊天,无意识,忘记了,这些因缘,产生后面的念念相续。若能于念起时,自我觉察,这是念起,不是绳索,一念回光返照,一块钱算个什么呢?或许我忘记了呢?如此,则当下解脱,不再受那念头的拘持,当下自在逍遥,日子还是那快乐的日子。被念头拘持,情绪起,争执起,争吵,打闹,杀死人命,当下就是地狱。若念头不解脱,在地狱中仍然如此,轮回不息,生生世世,直到解脱,方能出离,回归极乐。

识别念头,回光返照,解脱念头,就是功夫,这种功夫就在平时训练,训练有素,遇到情况,就能临阵杀敌,当下解脱念头,不被念头所拘持,没有训练,时时被念头所拘持,事事被念头所拘持,不得解脱,痛苦烦恼,流浪生死苦海。

念,从心起,识别念头,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见性,见性成佛。佛就是不被念头所拘持,识得本心本性主人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上不被拘持,随缘识破放下解脱。

人人有执念。被拘持,就是病。工作劳累病,男女消耗病,是非计较病,嫉妒贪婪病。。。。。。在身体上,形成具体的身体病,癌症,心脑血管等等之病。在心理上被拘持,就是心理病,自闭症,妄想症,自卑症,自傲症。在神经系统上,就是神经病,神经癫狂症,夜游症,迫害症,自残症。

解脱执念,就是消除病根,病从心头起,还从心头灭,心自本空寂,还归如如境。

顿教法门,就是当下识别心念,当下解脱心念,当下从念识别心,识别主人翁,本心本性是本来面目,是主人翁,念头是客尘,是刹那,是暂态,是因缘和合,是无自性本来空。

无顿法,顿教法门不是一个具体的法,而是大彻大悟的师父,心如明镜,照见学人心念被拘持之处,当下指示令其解脱,从念回归自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的因病给药,病愈则停,都是方便。若有一个具体的顿法,那是人人都可以因顿法而顿悟,顿见本心本性,那就不用诵经,不用求师开示了。如果这样,金刚经,坛经,心经,楞严经。。。。。。都是顿法,为何开悟者了了呢?事实上,金刚经,坛经,心经,楞严经。。。。。。等等大乘经典,确实是顿教法门,坛经,就是六祖,就着学人的心念,指示学人解脱心念,回归本来面目。金刚经,就是佛陀对发心善男子善女人,就修行心念当下开示,令其解脱,回归本来面目,自性风光。

我们先来看坛经:

学必有敬,行由品,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父说法。在大梵寺讲堂开讲。座下有刺史官僚三十多人,儒宗学士三是多人,僧尼道俗一千多人。法席盛旺。大众作礼,愿闻法要。这就是有信,有愿,有敬,愿闻,愿行。所以有讲法。

行由品开宗明义:大师告众: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不由别处,但用此心,念念纷飞,也是此心。

因为学人难以解悟,所以把惠能行由,得法事宜,通过自身亲历的故事,启发引导学人心念,由事悟心,自解自行。

惠能听客人诵金刚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经语是佛开示善男子善女人心念执着之处,令其回光返照当下开悟。经语是佛言,佛言开示善男子善女人,惠能是善男子,故而也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顿教法门,心念解脱,当下悟入。而且,惠能是不识字的打柴樵夫。在桌的儒宗学人,官僚,僧俗,都是读书人,聪明人,也可以像惠能一样,一闻便开悟。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五祖是彻悟人,当然没有诳语。顿解心念,顿时开悟,金刚经,顿解善男子善女人心念,持金刚经,当然持者解脱心念,就是自归本心本性,直了成佛。

六祖,见五祖,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言语就是心念的具体,通过言语,见其心念,衣着,器物,房间装饰,书架上的成列,无不是心念的具体呈现。五祖通过和六祖对答,观察六祖心念,观察六祖根器。根器不同,呈现的心念不同。就是现在,通过观察小学生的言语,观察中学生的作文,也可以观察他们的心念,也可以开示他们从自己心地的种芽得到成长,从心念得到解脱,回归大智慧,成就人生。

明识心念,就是明识根器,就是明识当机。因材施教,从心地识别,不同的心性,因其心性而施教导,长善而救失。

五祖反诘:“汝这獦?。。。。。。”因从达摩以来,已传五代,佛法从汉朝设寺院,已经很多年,口说概念,未必是真实心念。通过反诘,从当下应答中,自己的语言中,识别真实心念。现在很多人转发他人文章,转述他人话语,未必是自己真实心念。自心起的念,反应自己的执着烦恼颠倒,从此悟入,见自本心。他们的言语,只是他人的心念,形成的音声文字。

五祖的反诘,针对世人普遍的自卑心理:我是獦?,怎么能成佛?我是劣等根器,我怎么能成佛?我们如此落后,我国怎么能赶上美国?都是一类的心态。美国的很多学者,就是要从文化上打击中国的信心,正如“东亚病夫”打击中国的信心,鸦片烟消磨中国的身心,也正如康熙用愚忠愚孝改造中华文化,都是一个目的,达成一个效果:让很多人自卑,自甘做他们的奴隶,甘受奴役驱使。试问如果,不甘受奴役,自信本来是佛,自家智慧本自具足,谁还甘心下流,甘愿做他们的奴隶和工具?

“这獦?根性大利!”五祖通过言语对答,肯定了六祖的心念是正念,根性,就是内心根本性、本源性的心念,时常呈现的心念,是“大利”的心念。

然,世人心念,刹那纷飞,变异不定。六祖是否真“根性大利”呢?经八月余,八个月的踏碓,八个月的言语行为,随时随处都是心念的呈现。我们每个人,企业选择员工,男女选择另一半,事业选择伙伴,突击选择战士,国家选拔人才,都是通过言行,都通事工,通过作为,来观察对方的心念。踏碓,这样的苦活,不怨不弃,八个月与人交往,不高不低,内心如如,则念如如,念如如则言语行为如如,如如之心,在踏碓,在吃饭穿衣,在上堂过堂,在与人交往中,时时,事事呈现。

尧帝要禅让帝位,选择接班人,找到舜,也是这样考察的,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观察家事;把几个儿子派给他,观察官事;派到雷泽去治理,观察民事;历经数年,观察内心恒常如一。所观察,也是观察心念。念自心生,人无论贤愚,无论忠奸,都不离自己的心,生自己的念,形成自己的言语,行为,作为。一念回光,自见本心本性,也是此心。

五祖唤门下所有弟子“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做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生死是念,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是念念被念所拘持,尤其生死之念,男女执念,财货执念,怨恨之念,牢牢拘持,被拘持时,就是流浪苦海,一念回光,照破执念,就是解脱,自见本地风光,本心本性。

观照,回头看自己以往所经历的人事,尤其那些对自己心冲击大的人事,对自己影响大的人事,反复看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通过自己所说,自己所做,观自己心念,照见自己心念。如此反复观照,渐渐从追逐眼耳鼻舌身意,五蕴六识的影像,这种习气中,转变,观察心念,观照自心。明心,先要识心,识别心念。

生死这念,若不明心见性,很难解脱,于死亡来临之时,少有不恐惧的,顿时落入颠倒梦想,地狱苦痛之中。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不解脱,依然被念牢牢控制,流转轮回,依然痛苦。所以解脱是大功德。

无论多少财富,多大的官职,能帮助心念解脱吗?能解除心念枷锁吗?不能,所以求福报,种福田,不能解脱生死,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唯有解除牢固束缚的心念,唯有开悟来解脱心念,解脱心念。回光返照就是开悟,开悟心念就是解脱。

智慧,就是本心般若,本心解脱,烦恼就是菩提,问题就是智慧。

五祖苦口婆心,反复指示,学人愚迷,落在相中追逐,不能识别心念。这也是习气使然,机缘不同。如同种子落地,需要时间,每个人开悟的机缘也是不同的种子,机缘不同,有人当下开悟,有人无量劫再开悟,一旦开悟,彼此相同,都是本地风光,本心本性,彼此无二。

衣钵,六祖位,是信物,是有形象的,迷人容易起心,起心就是动念,能于起心动念处,当下反转就是功夫。这也是六祖苦心开示之方便。同时,当仁不让,每个人心的状态及其呈现是自然流露,若是开悟者状态,心开悟解,也是自然流露,迷着外相外物形成执念的状态也是心的自然流露。五祖的言语,不仅是开示门下学人,也是开示给六祖,试炼六祖心性,是否已经纯熟。

心性纯熟的人,随时呈现,自信自行,自然流露,于每个当下,事事,时时,处处。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需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思量,就是回忆,比量,就是套用他人言辞,就是鹦鹉学舌,不是本心流露。言下需见,不仅如此,起心动念,言语之中,踏碓工作,待人接物,端茶倒水,何处不是心念自然流露呢?若本心不被念头拘持,就是本心本性自然流露。轮刀上阵,火海刀山,都是自己承受,都是心承受,都是心念呈现,当然是“亦自见得”。

“众得处分。。。。。。”神秀上座,以相为念,为教授师,以行相为念,必是他得,以猜度为念,我辈妄用心力,以自卑习气为念。流浪生死苦海,不能解脱痛苦,都是这样,以五蕴六识为念,自我拘持。

“神秀思维。。。。。。”思维即不得,思维“诸人不呈偈者。。。。。。”是众生相;“我须做偈,将呈和尚”,是人我相;“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深浅?”这是把和尚当俗人解,把心地当学问解,是不解心法,和尚彻悟,自知心念,让学人说出,考察学人行为举止,是锤炼学人,心法,在念中转,自见念本是心,不是文字学问,没有次第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夫夺取圣位奚别?”善恶是分别念,求善是选择念,觅祖即恶,是把祖师为当成权势地位有形之物,不明心开悟解,成佛做主,是本来面目,是自家风光。是把自家风光当成远处风景,当成遥不可及的权势地位。“凡夫夺取圣位”,是争夺念,放下争夺是向善念,拣择念。“大难,大难”是被念头缠绕,不得解脱,不能识破,被念所拘持。

“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被念束缚拘持,形状如此。神秀是教授师,是老实学人,诚心向道。向道之人,未得道,被求道心念,向道心念,习气心念,学问心念,世间说法心念,种种心念纷扰心头,苦恼如此,形状如此。若能于此苦恼之时,回光返照自己心念,念解心开,念头本心,则回归本心,自性如如。

后世参话头,话头是什么,就是心念,念起才有话,话头是心念,念从何处起,念从心起,念不离心,心不离念,念就是心,心生诸念,念如海波浪,心如大海水,海浪也是海水,海水能起诸波浪。

书着廊下,怯念已生,“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若道不堪。。。”这些心念活动,及神秀行为,六祖显然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也不会如此说。六祖,顿教法门,指示学人,从当下自家心念,回光返照自家心性,顿悟本来面目。不是为了文学,为了加工。这些加工者的心念,是为了抬高六祖,实际上,没有悟道的人,总是会好心办坏事,办恶事。事实上这些加工,借助六祖口述,是对六祖的诽谤。让人感觉神秀很不堪,行为心理又怯懦,又投机,像盗法的小贼。南宗如此描述神秀,当然容易引起南北纷争。

这就是念从心头起,祸自话边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世间人,总是以身为重,以为身是载体,心是客体。又心是明镜,照见世间万物,心明亮则照见世间万物明朗,认知人事清晰如画。所以勤修身心,让心明镜,身生庄严,展示菩提,以为道果。身是四大和合,因缘所生,为重要之念,最不容易看破。世间种种造作,都是身造作,男女,杀生,偷盗,妄语都是身造作,身业,最容易错认。把心做一个实物,做一个对待体,也是最容易错认,总以意生心,错认心为第二月,另一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就是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叫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本心本性的本来面目,无对待,无大小,无上正等正觉。树,无论多大,都有大小,有对待。本心清净,本如明镜,是本心的状态,以明镜做比喻。本心无对待,哪里来的明镜,哪里来的台,来具体化,形象化呢?本心,本来面目,不来不去,念头起落,海波起落,海水不增一分,不少一滴,都是比喻。海也有涯量,也有边际,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边际,无涯量。世人习气以物质,以相为认识,以对待法认识世界,所以难以转念,以不对待法,无所对待自回头,体认自家本心本性。念头,起起落落,强自做主,障蔽本心本性,但本心,就是本心,何曾分离?念头再多,何曾染污?一念回头,当下即是。

“秀复思维。。。”都是后人猜度之念,世人,常喜欢以他人的好恶,世人的好恶,来印证自己,因为不识本心,不识祖师,不识彻悟之人,所以这个猜度,把神秀做俗人解,并以为神秀以为五祖是有喜有好。五祖有喜好吗?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就是让众生从执着一念,回转自心。五祖,六祖,也是如此。众人一念回转,和五祖无异,哪里有欢喜厌恶之说呢?

五祖为何让门人对神秀的偈礼拜?善法,比恶法好,心念聚焦善法,比心念散乱好。且众人根器如此,多听神秀为教授师,教授人间善法,一,教团维持稳定,二,众人勤种善根,三,机缘成熟,自念回光,有机会开悟,四,将来有机会从传法给六祖这个在家人这个机缘冲击,反思,开悟,五,将来有机会从六祖宏法得悟。

五祖慈悲如此!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不识自心,都在门外。明识心念,念即是心,不是拘持着心,念是心所生,无所住而生心。觅,则有对待,有物可寻,无上菩提就是自家本心,向外如何觅得?哪有一物似本心,可以觅得?当然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直截了当,五祖再次明白无误开示。言,就是念,言就是自心念,言下自识本心念,识自本心,本心就是本性,就是自家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随生死念转,不随有无念转,不随增减念转。自家本来面目,当然一切时中,时时,处处,念念自见,念,就是心念,识念,自见本心。万法,皆不离念,万法皆是心念。本心自显,一切真实,一切法真实,一切法都是心法,都是心所显之法,都是因缘法。万境,万世,还是自家本来面目,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就是本来面目,就是真实,一切所成相,皆是虚妄,皆是颠倒梦想。无上菩提,就是本来面目的状态。

“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的门,付汝衣法。”慈悲教诲,语重心长,反复指点,迷津未破。

神秀是个老实学道人,勤修善法的修道人,尊师重教,在世间法为博学教授师。也能接受五祖直接指出未入门法语。神秀若开悟,衣钵传神秀,固然可以利益更多人,首先门下众多弟子也得益。然而,未能自识本来面目,传法给惠能,固然无怨无悔,也受事实冲击反思,但能一念反转,不枉五祖苦心。

“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偈呈现的是心念,万般心念,都是心之念,不是别的。开悟的人,悟的是本心本性,本心本性,佛与众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所以他人心念我们能识,他人言语我们能懂。未见本性之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都是具体形象,身,菩提树,心,明镜台,勤拂拭之人,勤拂拭的对象,尘埃,惹尘埃的物件,都是物,有物则小,则有对待,则不能作为本心本性,本来面目。达摩,对面不识,廓然无物,说的就是本心本性,梁武帝听不懂,执着法相,执着人我相的听不懂。

“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月余,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语言是心念,也是随顺众生心念。童子诵偈,心念固然是信偈,尊偈,惠能随顺此心,“亦要礼拜”。上人,是尊称,虽然童子,也称上人,尊重一切,不令生烦恼。“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恳求帮助,言辞恳切。

“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不仅惠能有偈,可以发表,所有人有偈,都可以发表。且万里而来,只为求法,八月踏碓只是等师。为法忘躯,学道人皆是如此。得道人,彼此平等,你我等同,彼此一样。当仁不让,后世亦当如此。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世人总看形象,一个又矮又小,干粗活的在家人,且字也不识,会做偈子,世人认为希有,有这样的念头,实在正常,就是普通对待的世人之念。同时,也正是如此,惠能为彻悟六祖,对世间执着有形象之学问的学者,包括神秀,是个极大冲击,也是对社会上,执着法相的人,心念冲击极大。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既有无量无边罪。”轻视,就是执念,轻于初学的执念,就是障碍本心之念。下下人之心,佛性,本来具足。上上人,被轻视之念遮蔽,也不见自本心,不见彻悟人。轻人之念,不仅影响自己,始终被轻视念所拘持,所障碍本心,也影响其他人心生轻视执念,产生遮蔽,所以有无量无边罪。执念不解,生生世世难得解脱,一念执着不解,也不得解脱自在。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别驾,会了吗?已然告诉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见文字,不见自己念头,诵经,闻法,不得开悟,所以世无顿法,只有顿教,顿教法门,就学人心念处指示,一念回转自心。

“书此偈了,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又矮又小的獦?,诵出偈子,众人奇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点鲜明,与神秀观点截然不同。能提出自己明确观点,又能与大教授师不同,众人奇怪。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是惊叹,尚未深信确认。若深解深信,则当下见自家面目。惠能的出现,对执法之人冲击特别巨大。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众以为然,是没有见自性,也未能深信惠能的明证。不见自性者,总是追逐外相,功名利禄,名词言说,被相所迷,不能深信自己,也不能深信他人,只是彼此相应,互相通声气,互相应和。祖师慈悲,在众人对惠能信根未种,免不了会有把得法,把祖师位当成实有,妒忌争夺的。但有争夺心,妒忌心,则惠能处危险之地。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次日,潜,都是避开众人视线,免除不必要麻烦。腰石舂米,身材矮小,重量不够,石头凑分量,是智慧表现。不觉辛苦,不怨辛苦,不记辛苦,无念辛苦,是智慧表现。惠能是求道人,这些做事,只为求法,不为发财,不为讨好,也不是为了求做祖师。五祖言下心念,确认惠能求道,求成佛之道,确认惠能为法忘躯,正和求道之意。身劳累,而不被劳累之念拘持,本心光明不被念头占据,如是,行为做法,如本心,如如。

“乃问曰:米熟也未?”所舂之米,有没有舂好?道心有没有成熟?

“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米已经舂好了,舂好了米,要过筛,去稻壳,才能吃。惠能自心本来光明,常生智慧,还欠缺彻悟的师父印证。师父如筛在的人,能识学人悟与未悟,是否念念,不障碍本心,是否无所住着而生心念。师父如筛,拣择上上智慧的人,拣择不被念头所执所转的大成就者。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不是一下,而是三下,明显有心,有心念,则当机者会意。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祖师说法,为何秘密如此?秘密如此,说金刚经。秘说金刚经,和广说难道有何不同吗?祖师前面对大众所说,有所隐瞒吗?秘在众生心念执着,秘在众生执着得失,秘在得法得祖师位受人迫害妒忌,秘在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法脉流传。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传法,尚本金刚经,佛法僧三位一体,金刚经佛陀所说,五祖圣僧,金刚经法本。五祖是四祖印证,自达摩东来,相互传承。不离法本,楞伽经,金刚经,千年后,法本犹在,教体不偏,金刚经上,佛陀对应对善男子善女人心念,就念回心,教法清清楚楚。五祖不在,六祖不在,金刚经还在,楞伽经还在,佛在经中的教法随经流传。以心印心,五祖印证六祖,彻悟师父人才能当下印证学人心性。学人自家心性,祖师心性,佛在金刚经中呈现心性,三是一,一是全体,是本来面目。即今天,你开悟了也与五祖六祖,佛陀心性不二。言自本心,行自本心,惠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畅言“何期自性。。。”呈现本心所现之念,成为言语。五祖印可。五祖地位特殊,弟子入室必是传法大事,所以秘密遮护,非常必要。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佛是本心本觉,我们开悟本来面目,与佛无二,不识本心,学无量法,也不能成佛。反之,从心念,转,念即是心所生,识本心,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肯定,惠能确认。

“便传顿教及衣钵,”彻悟,就是担当,荷担如来家业,开示众生心念,令其悟入本来。承担就是慈悲,上报佛恩,下利众生,以及无量无边众生。

“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本来面目,人人本具,不存在断绝一说,本有佛性。法本,石刻也好,铅印也好,抄写也好,流传,也不容易断绝。断绝什么?教法,教法,需明心人执行,教学人从当下心念悟入本来。所以令传顿教,顿教法门,师徒相续,为世间明灯,照回家道路。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有情众生心地如大地,大地上种下的种种种子,因缘和合,自然萌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不虚。一切法,本无情,无种性,不能自发芽生长,自是因缘和合,对病给药,病好药停,就船过岸,到岸离船。一切法,无本性,不自生。本心能生一切法,一切法不自生,毕竟空。本心无生无灭,不来不去,湛然寂静,本自清净。念佛是种子,适当机缘萌发,一念回头,自身等佛,与佛无二。顿教是种子,学人根器虽有贤愚,见有快有慢,只要在心地种下种子,一旦机缘成熟,顿然从心念回转,悟解心开,贤愚不二,人我等同,同一本来面目。本心自性,无对待,无种子可生,有信根可种,信师信佛可入,人人本具,任一机缘,回头自见。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达摩祖师,慧可祖师,僧璨祖师,道信祖师,弘忍祖师,惠能祖师。菩提达摩祖师,以九年面壁,大神通,大智慧开辟东土顿教,令人由自心念,当下悟入诸佛境界,与佛本来无二。世人执着物相,执着有为有相,以衣钵为信物,代代相互传承。法是心法,师父印证弟子,弟子开悟与师父无二,代代彼此印证,心地与佛无二,自悟己心,自解心念之缚,自我解脱。自古以来,佛与佛,本心全体,本来面目,彼此一样,相互传承,祖与祖,本心与本心相互印证,心通悟解,彼此无二。衣钵代表祖师位,在执着的世人,往往以为争夺衣钵,好像争夺玉玺一样可以为祖师,为法王,相互争夺,到你以后,顿教法门大宏天下,天下信根已经纯熟,衣钵就不要再传了。若传此衣钵,天下争执,引发争斗,对顿教流传也非常不利。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弟子谨遵师命,听师指示。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向南方去,到怀集县停止,不要再向南了,隐藏在四会附近,等待机缘成熟。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源自自心,开悟心源,并不代表有神通,老实修道人,自修自心,自悟自解自行。惠能祖师的问,正是破了执着神通的执念。并非彻悟,就地上一切,天上一切,华严大世界,一切都神通显现,也并不是马上就能飞行万里,不吃不喝。心通,此心与诸佛无二,此心固然呈现一切世界,不被一切世界所对待。

“五祖言:汝不需忧,吾自送汝。”法脉相传,亲自相送。

“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彻悟的祖师,亲力亲为,如佛陀托钵入舍卫城,平常普通,五祖会摇船如艄公。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和尚,就是亲教师,是尊称。弟子受其道而遵其师。

“祖云:合是吾渡汝。”我熟悉路径,摇船渡你到彼岸。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南方,语言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被心念所迷,被物像烦恼所迷,遇明师指点,到达觉悟彼岸,已觉悟本心,以自性光明,时时自度,自解缠缚。师度和自度,名称虽一样,用处不同,自度自性,从早晨到晚上,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人事,不离自性光明,自照自行,自修自证,直至心行如一,动静恒常。惠能南方长大,说的是广东南方方言,语音和北方雅音不同,得到师父传授心法,今已开悟本来面目,正当自性光明,度自己累劫习气,至心行无二,抵达圆满彼岸。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五祖对惠能肯定和赞许,就是自性光明恒常如如。佛法,就是心法,就是开悟本来面目,本心本性,自达摩祖师把顿教教法传入,让学人顿悟本来面目,到现在已经数年,机缘成熟,顿教由你广为宏传。你离开三年,我才圆寂。你好好去吧,一直向怀集方向。不着急传法,佛法心法世人难以领会,等待机缘。预知生死,看透生死,不被生死念所拘持,不被任何一念所拘持,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老人都知道自己大限,我爷爷就提前近一年知道自己到时间了。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寺到韶关大庾岭,多公里,两个月行走。南方,惠能出生之地,地理气候人文比较熟悉。回到熟悉的地方比较容易生存。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方丈当家师父,饭点领众过堂。日常登堂开示。告知众人:“衣钵南去”“能者得之”,大众知道,前者有个南方獦?惠能来求法踏碓已经八个多月,突然不见了,一定就是惠能得了衣法,是第六代祖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众人观念,执着覆盖于本心,不见自性光明,惟见衣钵是传法信物。欲望为念,起心争夺,情绪即起,欲望填心,全然不顾五祖传法自有道理。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是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出家人中,各色人等,各行各业都有,四品将军,武林高手,杀人强盗,都可能出家为僧。衣钵为表信,不得心法,拿到衣钵,就能做祖师了吗?而且五祖已经明白告诉众人,“衣钵南去”“能者得之”。相当于公告天下。为天下信根,为将来惠能宏法播下信根种子,等待机缘成熟发芽茁壮。夺得衣钵的人,必然为天下众矢之。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提掇不动,类似神话,容易迷惑无知之人。恰恰是伪语,或称方便语。惠明是四品将军,对江湖人心不可能一无所知,而且也是为求法求道而剃发出家,且千里追逐。真见到衣钵,一念回光。衣钵是祖师信物,五祖功德智慧多年教诲。所以呼喊:为求法而来。行者,行道之人,自心光明,于每日言行中行于光明。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坐磐石上,行者威仪。惠明作礼,求法自当作礼,不礼敬没有基本信根,谈不上求法,求法必礼敬,如须菩提偏袒右肩,右膝盖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传法必言:谛听,谛听。唯有谛听,如对帝王,全神贯注听,心念专一,与佛相应。

“惠能云:汝即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开悟的师父,自有方便,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状态,就是本来面目,诸缘寂静,万念不起,自心澄寂。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是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毕竟是四品将军,没有一定智慧怎么能做将军领军队?又发心出家在五祖,开悟的祖师座下学习熏陶,基础的概念和功夫肯定是有的,例如打坐参禅,静默止语,屏息诸缘,眼耳鼻舌身意,不生一念。能不生一念,那已经是上乘功夫了。惠明静坐良久,自我调整调适,渐渐趋于入定,这种状态,叫做“应无所住”,惠能此时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语,就是应惠明心,心中之念。惠能直接指示: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哪个?就是善恶思量心念纷扰,此时,不思善,不思恶,心念寂静,勿生一念,那个,是什么?是惠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是善念,也不是恶念,也不是诸缘,也不是各种心念。直截了当。“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教,就是如此直截了当,透彻本源。本源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无自性不自生。

人人有心念,能信师,能礼敬,则师父指示,学人照做,回光返照,能于自真实心念,回照本心本性。这就是顿教法门的奥妙,因能从人人天天翻腾的心念,直接入道,所以可以广布天下,只要有人,就不能没有心念,人人本有佛性。只要信师,敬师,能明识心念。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大悟心源,顿教法门,何其直接!惠明初悟,尚有贪法心念,还有没有密中密?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师父印证,就是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密在哪里?密在礼敬,密在信心,密在能对师父言听计从,就路回家。说了对你就不是秘密,你自己本心返照,常自观照,自修自行,就是掌握了秘密。扫除贪法一念。彻悟祖师,就是能从学人当下一念,立刀斩破。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得法之恩,大无边涯。为什么,不能开悟,则念念被迷,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被迷念缠缚,遮蔽自性光明,颠倒梦想,妄受苦恼。一旦开悟,永不轮回,念念光明,时时自照。所以恩大无边无涯。不因师指示,累生累劫不得开悟。师父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金刚经说:莫能具说。在黄梅未省本来面目,今日得到惠能指示,顿见本来面目。饮水,水冷水热,入口便知。得道,时时,处处,念念不迷,迷与不迷,如饮水的冷暖一样,自心知之。外人不知。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这是尊重世间法,同是黄梅五祖门下弟子。惠明求为惠能弟子,也正是符合道义,因惠能而得开悟。善自护持,自照自行,自修自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尊师重道,依止师父,师徒本心无二无别。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到江西袁州府蒙山,现在的宜春,这个位置位于五祖寺和韶关之间。顿教法门弘扬也需要布局。惠明,是居,自修自行,广为宏法。播下对顿教法门信心的种子,等待机缘成熟,普利众生。宜春有"五百里禅宗祖庭长廊"的美誉,有两大名寺(宝峰寺、百丈寺)、三大祖庭(黄檗寺、普利禅寺、栖隐禅寺)、十大寺院(慈化寺、化成禅寺、大正法寺、净住寺、通慧寺、双林寺、瑞相禅院、大愚寺、九峰寺、万佛禅寺)。

“明礼辞。。。”方便之处,骗那些追逐的人。岂可有贪图宏法执念?有危险当避开,正是智慧。贪图宏法,正是贪念,贪念则覆盖自性光明。避讳,是尊敬。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彻悟的人,方便智慧,自修自行,不违戒律,念念慈悲智慧。十五年避难,等待一代人逐渐放下,方能出来宏法利生。而衣钵南来,能者得之,天下修道人,尽人皆知,这就是机缘所在。

“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和尚讲《涅槃经》。”弘法,顿教,指引学人,就路回家,荷担如来家业,正是担当。《涅槃经》是佛最后开示,直指心源,指示人人本来是佛。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都不是好学生?风吹幡动,开小差,不听法师讲经,在开小会议论风幡?就此议论,正是动心,心念起风动幡动之念。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动,幡动议论的背后,可不是心动,心念在动?风动,幡动,正是物相,心念。议论风动,幡动,言语背后正是心念。

“一众骇然!”在听《涅槃经》的学人,不论出家在家,都是求道之人。能听懂惠能的话,实是正常。骇然,是听到,能从言语,而知言语现象正是心念呈现,一语道破,因此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行者否?”延至上席,知心法,言下道破,受上席尊敬,可见唐时道风鼎盛,对心法的尊敬。征诘奥义,盘道,这是中华古风,儒释道,包括江湖侠士,都有盘道的传统,就是通过征诘,互相切磋,探究对方真实状态,互相识别水平高低,是否同道。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见,是印宗见,能讲《涅槃经》,水平自不一般,故而能见。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自心流露,自性流露,与佛性无二。所以判断“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说明佛门这十五年时时都在传播黄梅衣法南来,能者得之,早已播下信根种子。莫非行者否?询问确认,印宗尚未开悟,不能以心判断,以言辞和事相判断。

“惠能曰:不敢。”这就是谦虚的承认了。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作礼,正是教礼,承认惠能六祖,承认开悟者为非开悟者之师。告请是礼敬。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就是打广告,祖师来了,我们要信他,敬他,请他以顿教之法,开示,令我们开悟。

“宗复问: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印宗执法,以为五祖有顿法,付嘱指示教授给惠能,有个顿法大药,听了就开悟,喝下去就开悟。这也是通常的悟解,以为有顿法可得。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没有一个顿法指示教授,只是就心念处,就路回家,自见自家本心本性,不是说通过禅定来解脱。通过坐禅入定,是很多大乘修行人常干的事,希望通过坐禅入定,来获得解脱自在。即后来,打禅七,坐香,都是做禅定功夫。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印宗就是按照主流禅定解脱修行的,不论禅定解脱,打破常规,所以疑问。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禅定解脱,为何是二法?以禅定来解脱,禅定和解脱为二,禅定与平时是二法,解脱与未解脱是二法,解脱者和解脱对象是二法,作者与所作对象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执法,也不是说是一法,一法是定法,不二不是一,非法非非法,如如之法。就心念,顿悟心源,见自心自性,无一世间法可对待佛法,假名佛法,无固定之法。世人总是习气使然,习惯以过往影像,心相,对待认知佛法,永远无法认识佛法。不可说,是无对待可说之物。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好学生,有疑就问。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明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涅槃经》印宗法师在讲的经,能讲经,当然是对经典不仅熟悉,而且有深入的研究,有反复听讲,复讲。就《涅槃经》开示印宗法师,善巧机缘正在这里。心念,聚焦的心念,容易于此处顿悟。天天朝思夜想,念念在兹,此念顿开,豁然开朗。正如朝思夜想的美女,突然出现在眼前,做你妻子,思念之苦顿然消失,思念之念,顿然解脱,欢欣鼓舞。

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经典如此,肯定印宗深通经意,所以讲经。借由经意而明心源。很多人,常常会口说经文,不解自心,言语经文,不知自解自心。从最熟悉的经文经意,直指心源。顿教法门,方便如此!

佛性人人本具,个个本来,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也不离本有佛性。只是心念,是妄念,忍贼作父,以妄念为主人,做出行为,犯下罪愆。善根有二:常与无常。善念常现,善根为常,妄念纷飞,善根无常。善念做善行,是为善,结善缘得善果;恶念做恶事,是为不善,结恶缘得恶报。本心本性,无善无不善,非常,非无常,人人本具,自家主人。虽被妄念占领主人地位,也从不相离,一念回头,立地成佛。五蕴与六界,凡夫分为内外,体用,这是分别为二。智者了达,都是念头如波浪,波浪也是海水,海水涌出波浪,波浪与海水无二。无二之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一心,回头是岸。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印宗,真学道人。唐朝求道,学道古风如此朴素!见到明师,当时放下自己的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不重要的东西,诚心向道,诚心求法。印宗欢喜真好,愿事为师真好。师得弟子相助,重新开启东山法门,让顿教之法,流布天下,师徒共成功德无量。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千多人,使君,官僚,都是有学问,考取功名做官的。僧尼,道俗,都是求道学道之人。累劫善根,过去生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有向道的善根,方能有缘得到开示悟入。累劫之缘,得以相会,珍惜缘分。教,是从五祖学的,一直上溯,祖祖相传,佛佛相承。非分别智所得。

先各自净心,自心净则心念清晰,自心净则是本心本性。闻圣教,则彼此相应。闻圣教,自了心念之执,心开,自除自己疑问,如此自与先圣无别。祖师如此,你我也如此。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去。”看来大家通过得法故事,已经都听明白了。

各位大德,就事明心,就自己心念明心,明心见性。人人开悟本来面目,则不被物迷,不被自己迷,不被别人骗。行于真理,是强大之本,人人强大则国家民族强大。对于世界,就是风景和旗子,其他民族国家愿意学习者,也能开悟本来面目。

财智人生高应利

赞赏是上流的态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5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