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修剪 > 正文 > 正文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13 18:16:03
关爱白癜风患者 http://m.39.net/pf/a_7251888.html

“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

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一书的序里有这样一段话,当时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用自己从新杂志上看到的西洋名画雕塑作品等当做美学知识,运用这一点点七拼八凑、零零星星的知识去欣赏批判别人的作品,也据此来创造自己的作品。我不禁想到了眼前的自己正在做的事又何尝不是用自己有限的观点来写一些东呢,不成体系,甚至还很片面,没有逻辑,仅仅是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瞎张罗,所以就当自娱自乐吧,待日后读得书多一些,再回过头来看自己今日写的东西,也会捧腹大笑吧。

孟实先生在其著作《文艺心理学》“人生的艺术化”一章中,认为人生分为广狭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脑海中蹦出来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一观点更多地是修身治国的智慧,并没有涉及对美和艺术的见解,但我却觉得这二者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的确,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哲学观点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其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简单知晓老子的观点,在回过头来看孟先生在书里引用的西方哲人的话,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各自的观点代表的是东西方两种意义上的哲学体系,但这并不冲突,因为究其本质,都是回归真实,在实践中找寻规律,发现美与见解。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朱光潜先生此处对于直觉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特意搜索了网上对于直觉和联想的定义,直觉是直观感觉,指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联想指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在我个人看来,直觉和联想共性颇多,没有严格的界限和明确的区别,二者都是在当事人基于自己已有认知和经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受和看法,而产生新感觉和见解的过程是一个融合了主观和客观的心路历程,所以既有感性的情感又有理性的思考。不存在只有情感而没有思考的直觉与联想,因为只要大脑内进行的活动就需要思维的运作;当然也不存在只有思考而没有情感的直觉与联想,因为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是有主观意志的人,是人就有感性的部分。所以我认为美感起于什么不重要,和带不带思考没关系,因为美感的标准本身就无定论,那又何必非要追溯它起于什么呢。

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许多大学问家、大道德家都没有成为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并不是大学问家、大道德家。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在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在图画方面的印象主义,尤其是后期印象主义,在音乐方面的形式主义,都是看轻内容的。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意气用事的反问,什么叫艺术家,谁规定的,(当然朱光潜先生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部分后文还会讲到,我的不认同不是关于这两者的,而纯粹是对于艺术标准是什么的好奇和没事找事)我知道单凭我的一己之见不具有说服力,于是决定从定义下手说说我的感受,而在我说出自己想法的这一过程中,有可能您也渐渐认同我的观点了,有可能仍然不赞同我说的话,没关系,其实我觉得这个过程已经说说明了事无定论,更何况标准是人制定的呢,那它的定义本身就有主观性,不可能是绝对的。搜狗百科上说艺术家是指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物,通常指在诸如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了一定美学程度的人。且艺术家的主要特征是有艺术天赋,创造精神和素质修养。读到这里,我就琢磨,什么可以被判定为是有艺术天赋?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内容,读出不同的意境,给与不同的评价,并没有最终的艺术成就高低之分,就像佛说,世间万物,都由心生。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同样的道理解释水,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山也好,水也罢,只是个文字符号。今年夏天看电视剧《天道》的时候,王志文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虽然此处听上去有些唯心主义的意思,但我到觉得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如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本诗倒数第二句的译文是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古人都说佛家思想的获得是向内感知自己的心,那我们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何不随心呢?

写到这里,查东西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当然,此处是我的闲言碎语和自由抒发,已经偏离了关于艺术的讨论,不过,仍记得高中地理高老师说的一句话,万事万物事不同,但理是相通的。这份随心与泰然让我想起苏轼很著名的那首诗,《定风波三月七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环境芸芸,我们只需要关照好自己的心,心定了,世界也就是你眼中的样子了,毕竟景又何尝不是随心而动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586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