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拍直播时间:年4月23日19:30
结拍直播时间:年4月24日20:30
参与方式: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拍卖小程序,按规则要求缴纳保证金即可参拍。
特别说明:本场的拍品全部由华山论鉴杂项鉴定专家蔡一阳老师把关,全部拍品均不设起拍价!届时蔡一阳老师将走进小程序“论鉴华山”直播间,就本场拍品与广大藏友一起鉴赏交流。
收藏江湖凶险,论鉴专家把关,拍品货真价实,机会就在眼前!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拍卖小程序)◆重点拍品预览◆
以龙纹作为铜镜上的装饰主题,是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主要流行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前期。金代统治者把大批中原汉人优秀工匠迁往北方,既吸取了中原地区铸镜工艺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气质,所以金代铜镜的铸造工艺独树一帜,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金代的龙纹镜受唐、宋的影响很大,又有自我创新,双龙镜就是极富盛名的一种。这面金代双龙镜,圆形,素平缘,半球形钮,边缘饰一圈飘动的卷云纹,缘与钮座间,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铸有两条体态健硕、腾跃飞舞的神龙,神龙首尾相接,四足三爪,鳞片清晰可辨,膛目张口,欲吞宝珠(镜钮),纹饰组合巧妙,呈现出双龙戏珠的一幅画面,极具趣味,在装饰意义外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镜缘有六字刻款,因为金代铜料管控极严,铜镜一般由官府铸造,并錾刻官府验记的文字押记,这是金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面精美的金代双龙镜直径19厘米,尺寸硕大,铸造精良,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皮壳包浆古朴,极为难得。此镜是金代艺术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创造力,用典型龙纹题材,融合龙文化和人文内涵,留给我们的一件珍贵宝物。自石器时代以来,石始终是人类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石刻艺术是中华文明和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汉唐时期更是达到顶峰。自东汉灭亡到隋代统一的数百年间,中国社会多处于风雨飘摇、战乱频发的阶段,人生的磨难迫使人们寻找精神的寄托,于是西方传来的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滋生和传播,而宗教内容表现形式之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佛教艺术中的石窟寺造像和庙宇等场合的供养像,都是供宗教虔诚崇拜者们寄托幽思的凭借。佛像艺术的发展与佛教的兴盛密不可分,它既为宗教精神的产物,同时也深刻着时代社会的烙印,既有崇拜者对佛教真谛的诠释,也有艺术家个人内心独创自白。
此尊宋元时期的石雕释迦牟尼座像,是一件传世精品石刻造像,征集自陕西。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刻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以宋代钟山石窟造像为代表的陕西宋元石刻艺术风格趋于稳定,很多佛像已经开始慢慢的中国化。宋元之后的石雕佛像还有一个特点是,把佛像慢慢的做成了现实中的人,这个是和其他时期的佛像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另类的祈祷,一种特别的佛像文化。另外,这一时期石雕佛像并不像唐朝和南北朝的时候那么多,所以这个时期的石刻造像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非常高,这也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大环境下所造成的情况。此尊石雕释迦牟尼座像,面容清秀、神态淡然、通体流畅舒展,气质慈祥温和,为典型陕西地区佛造像风格,代表了宋元时期汉化的佛教美术艺术。佛头顶肉髻低平,螺髪清晰,五官清秀,双目低垂,嘴含笑意;着通肩式袈裟,线条舒展顺畅,胸部平坦,双脚板平,双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通体散发静谧宽厚的气质。最为精彩的在六边形石座部分,线雕的菩提枝蔓下有两个体态健硕的佛弟子,负重蹲坐,双目圆睁,正中雕有一只卧狮,《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此尊造像曾参加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精品展(媒体报道见附图),采以典型的陕西出产的灰色砂石雕制而成,石质坚硬细腻,造像通体可见清晰的漆绘和彩绘痕迹残留,可见最初施造之法相光芒。此尊造像雕刻工艺涵盖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刻等工艺,风格独特、特点鲜明,雕刻精美,是一尊体现中国宋元时期佛教艺术的精品石雕造像,为佛教石雕造像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唐代的铜镜在造型上打破了传统的圆形格局,创造了各种花式镜,如菱花镜、八棱镜、葵花镜等。纹饰布局也打破以往从镜钮到边缘作同心圆层层布局的方法,多用散点或对称式的布局形式,使得画面变得简练明快,清晰流畅。图案纹饰的题材更是丰富多样,有花鸟虫鱼、奇禽异兽等。铜镜艺术之所以在唐代达到巅峰,除了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唐代社会形成了一种以铜镜作为谢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铜镜除了用于照面整容,又是向上敬献或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成为最高统治者赏赐群臣的礼物。这面唐代瑞兽鸾鸟衔枝菱花镜,菱花形,伏兽钮,无钮座,高凸素缘。钮的两侧有鸾鸟双双相对在花卉之间,一对鸾鸟口衔花枝、振翅飞翔,一对鸾鸟展翅起舞、左顾右盼,镜钮被巧妙雕饰为一只栩栩如生的伏地匍匐状的瑞兽,菱花的八瓣上则装饰有似花似云的吉祥云气纹。唐代李群玉诗《伤柘枝妓》中云:"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正是对此成双成对的鸾鸟衔枝起舞铜镜作出的形象描述。此镜中的鸾鸟,形象写实、体型丰腴,与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相似,反映了唐代社会以胖为美的风尚;而成双成对的鸾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满爱情和幸福婚姻的追求。古代铜镜的原材料以铜锡合金为主,唐代则加重了锡在铸造合金中的比重,所以这面铜镜颜色净白如银、光气闪闪、光滑明亮。此镜造型如菱花,工艺之精美,寓意之丰富,保存至完好,镜体之洁净,当为鸾鸟衔枝菱花镜中之精品。《诗经·周南·卷耳》语:“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短短两句,道出了流传千年的相思情怀,也让“罍”这一青铜礼器深深地印在世人心中。罍是商周礼器中的酒器,《广雅·释器》解释罍为“罇也”;《周礼》言:“凡祭祀社壝用大罍”。可知罍是大型青铜容酒器,商代早期和中期,大型酒器为敞口尊及瓿,商代晚期罍始见,盛行于商末周初,西周中期后罍少见。由于罍流行时间短,等级极高,铸造复杂,故数量稀少,难得一见。方罍更属凤毛麟角,多收藏在世界各大著名的博物馆中,偶有流通,即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