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3日(今日)在北京由星云大师创办和命名光中文教馆里,举行文化讲座《登岸何须分彼此好从当下证菩提—赵朴老与星云大师》,讲座主讲人为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多年任国务院宗教局局长。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
田青教授,佛教音乐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能宪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光中书院院长,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等职务。
参与这次讲座观众有多人,其中有部分来自赵朴老老家太湖寺前镇的青年成员。
赵朴初长老与星云大师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
重大贡献!
赵朴初长老,安徽省太湖人(寺前)是当代中国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位大家,他曾满怀期待的说,“中国佛教是在中国土地上孕育成长的,它将满怀信心迈向未来,迈向人间佛教的理想境界,一个全人类和平幸福、共同繁荣、昌盛的华藏庄严世界。”
今年11月5日是赵朴老岁冥诞。怀念他弘法不忘爱国,不畏艰险,不避生死,为国家兴亡奉献一切;怀念他修行不忘民生,满腔热血、两袖清风,扶贫济困、关爱天下;怀念他弘扬慈忍精神,倡导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圆融时代、利乐众生,慈悲无尽意;怀念他传承中华文化,抒怀咏志,翰墨平生,诗词书法享誉天下;怀念他促进世界和平,善用佛教黄金纽带,促进国际友好交流。
值此十九大胜利圆满之际,特别邀请原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莅临,为我们讲述分享《登岸何须分彼此好从当下证菩提──赵朴老与星云大师》。赵朴老年在南京赋赠台湾星云大师,祝愿海峡两岸“三界法云垂,精进共相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抚平历史创伤,终结两岸对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虽然朴老已远走,“人天眼灭“,却有"人间佛教"在,"富有恒沙界,贵为天人师“。
讲座地点北京光中文教馆
赵朴初的家乡太湖
“赵朴老是佛教界的领袖,同时也是书法家,赵朴老的书法和他的人一样,很正派很厚道。”年11月2日下午,星云大师在位于北京通州的滴水坊接受《百年巨匠》摄制组采访时说。在一个小时的节目录制中,年近九旬的星云大师精神奕奕,侃侃而谈,回忆了自己与赵朴初、于右任先生的交往,谈到对他们书法的认识,并阐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
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得知星云大师有意访问大陆,发出邀请诚意促成,星云大师首次率领多人的国际佛教促进会到大陆访问。20多年来,两人的交往在两岸佛教界传为一段佳话。
(图:星云大师忆赵朴初:他比我们出家人更有修行)
星云回忆:“都有禅味,这就不同凡响了。赵朴老是一个在家的居士,甚至比我们出家人更有修行,更有智慧。年我就知道他在上海做中国佛教协会的秘书,对禅悟很有心得。我看他的言论、做事、诗词、书法,我差他20岁,承蒙他看得起,跟我忘年之交。他的过世,我很悲痛,写了‘人天眼灭’四个字。赵朴老曾送我一幅对联:‘富有恒沙界,贵为人天师。’我哪里敢当这样的赞美?这位老人家对人的慈爱、悲心,和弘一大师都是一流的。”
叶小文:赵朴初的“无尽意”我当过15年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与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交往甚多,和大家一起尊他为“朴老”。
作者(前排左三)与赵朴初(前排左二)
春节休闲,静心读书,脑海里就总有朴老的身影在闪烁。朴老虽已远去,音容笑貌宛在,哲人风范长存。
记得他给人题字时,常盖上一方“无尽意”章,他的书斋取名“无尽意斋”,自称“无尽意居士”。朴老不老,其意无尽。
我请教朴老,何为“无尽意”?朴老说,《无尽意菩萨经》讲“行愿,意无尽”,乃慈悲无尽,行愿无尽,智慧无尽。朴老借以表明对祖国无限热爱,为人民、为佛教报恩无尽、奉献无尽的赤子情怀。他又说,苏东坡有“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佳句,诗人已顿悟宇宙无穷尽而人生有限的道理,所以面对艰难困苦也能豁达乐观、随遇而安,“无穷境”是孜孜以求、不改抱负,无私、无我、无执的境界。这大概是朴老关于“无尽意”出处的又一注解。朴老还说:“我们都是一滴水,只要尽力而为,滴水可奔入大海,永不干涸。唯有身归大海,滴水方得功德圆满。”这应是“无尽意”内涵的说明。滴水的“无尽意”来自大海、归于大海,朴老的“圆满功德”也来自和归于他衷心热爱、终生奉献的祖国、人民和佛教事业。朴老诗云:“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两千年。”将佛教的“慧灯”无尽际地延续下去,这应是“无尽意”外延的扩展。
为此,朴老一生提倡和践行“人间佛教”,知恩报恩、护国利民,以戒为师、师表人天,慈悲济世、甘于奉献,以和为尚、“六和”为敬。
诵读朴老留下的遗嘱,也感到朴老在倾诉其执著的“无尽意”之情:“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朴老大概是要告诉我们,他已经走了,谁还在那里感叹“安息”、思念不已呢?明月清风意无尽,不劳寻觅事无穷啊。虽已到“了脱生死”的境界,但他毕生无限热爱祖国的志愿,为人民、为佛教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事业,定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记得20多年前,春节刚过,宗教界的领袖们云集海南三亚,研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会余,我陪同朴老游览亚龙湾。晴空万里,碧海连天,鸟语花香,春风扑面。更奇的是脚下沙滩雪白,头上鸿雁翻飞。大家都轮着要跟朴老合影留念。我笑道:“朴老,您就站定别动吧,大家想要您像这大海,像这鸿雁,作个背景呢。”朴老笑答:“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
入夜,朴老给我们说起黎族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少年,自五指山追逐一鹿至海边,张弓欲射,鹿回头,化为美女,少年爱之,遂为夫妻。朴老兴致很高,又连夜登至山顶看“鹿回头”石雕并观三亚夜景。山上山下,灯火闪烁。我看朴老似若有所思,就说,请您老留下一首词,给这美景增添文化内涵啊。朴老点头不语。
第二天,一首《诉衷情》已跃然纸上:
踏沙晨作亚龙游,
鸿爪倘能留。
登高夜望奇甸,
美景不胜收。
灯万点,
相辉映,
似川流。
不须逐鹿,
山也回头,
海也回头。
词中“奇甸”,是古人对海南岛的称谓。我问朴老,这首词情深意切,内涵丰富,有何“禅意”?朴老沉思片刻说,唐代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曾在三亚躲避台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日本人民了。但后来日本侵略中国,侵略者以鉴真为例,礼请弘一大师赴日。弘一大师愤言:“当年海水是蓝的,现在被你们染红了!”是啊,那时是山在流泪,海在流血啊。今天血雨腥风虽然早已过去,我们要忆念先德,不忘历史,开辟未来。佛教可以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多作贡献,可以叫“山也回头,海也回头”!
朴老诗词的“无尽意”,令人念念不忘。年12月22日,我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的身份,在日本奈良举行的“鉴真精神与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上发表题为《毕竟一衣带水,总有鉴真精神》的主旨演讲。想起当年朴老的“无尽意”,就有很多话要说了。我说,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地缘环境上隔海相望、在佛教信仰上一脉相承、在文化习俗上同多异少。正因一衣带水,常有走动、交流、亲近,成就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史上一段段友好往来的佳话;也因一衣带水,时有猜忌、摩擦、冲突,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近年来两国关系又呈现诸多隔阂和麻烦。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大家都感到困惑;毕竟一衣带水,总有和平、友好、合作,总有同一缕春风同时吹绿大洋彼岸,总有同一域海水不分国界来回流动。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鉴真精神就是中日之间还在吹拂的“一缕春风”,就是促进中日重修旧好的“一域海水”。每逢中日关系遇到困难时,文化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就会站出来,潜移默化、持续不断地努力。今天两国的佛教交流,是千百年前交往的延续,是代代相传而来的友谊的发展与继承。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也正在为后人的交流埋下取荫之树的种子。让我们记住赵朴老的话,忆念先德,不忘历史,开辟未来!
一提朴老,在场的日本人都肃然起敬。一提他的话,大家也都点头称是。
朴老走了,他的事业和精神,他的人格和风范,他的音容和笑貌,不劳寻觅,就在广大佛教徒心中。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
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尊重和理解佛教信仰者“乘愿再来”的信念。我想,只要中日两国乃至国际社会还需要殚精竭虑致力和平事业的奉献者,那么,就会山也回头,海也回头,千年前的鉴真,当代的朴老,都会“乘愿再来”。
无尽意,无尽意,说不尽的赵朴初,说不尽的思与念……
——怀念赵朴初先生在中日佛教和平事业中的特殊贡献
山也回头海也回头
——怀念赵朴初先生在中日佛教和平事业中的特殊贡献
叶小文
年初,我国宗教界的领袖们云集海南岛三亚市,共同研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会余,1月21日清晨,我们陪同赵朴初先生游览亚龙湾。晴空万里,碧海连天,鸟语花香,春风扑面。更奇的是脚下沙滩雪白,头上鸿雁翻飞。大家都轮着要跟朴老合影留念。我笑道:“朴老,大家想要您像这大海,像这鸿雁,作个背景,不要动。”朴老笑答:“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入夜,朴老谈起黎族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少年,自五指山追逐一鹿至海边,张弓欲射,鹿回头,化为美女,少年爱之,遂为夫妻。朴老兴致很高,又连夜登至山顶看“鹿回头”石雕并观夜景。我看朴老似若有所思,就说,三亚的群众都希望您留下几首词,给这里的美景增添文化内涵。朴老点头不语。第二天,一首《诉衷情》已跃然纸上:踏沙晨作亚龙游,鸿爪倘能留。登高夜望奇甸,美景不胜收。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不须逐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词中“奇甸”,是古人对海南岛的称谓。我问朴老,这首词情深意切,内涵丰富,似有“禅意”,妙不可言。朴老沉思片刻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曾在三亚躲避台风,他把一生都奉献给日本人民了。但后来日本侵略中国,侵略者以鉴真为例礼请弘一大师赴日。弘一大师愤言,“当年海水是蓝的,现在被你们染红了!”是啊,那时是山在流泪,海在流血啊。今天血雨腥风虽然早已过去,我们要忆念先德,不忘历史,开辟未来。佛教可以为中日人民世代友好多作贡献,可以叫“山也回头,海也回头”!话犹在耳,光阴荏苒。朴老已到弥留的最后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来了,中央领导同志一个接一个来了。我一直守候在朴老周围。医生在紧张地抢救,仪器在神秘地作响。我插不上手,只能避到一旁,这首《诉衷情》便一遍一遍地在我脑海里回响。我默默地一遍一遍祈愿“山也回头,海也回头”,祈望朴老苏醒过来,再给我们讲鹿回头的故事。朴老走了。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在病榻前深深鞠躬作最后告别,陪着朴老夫人一直送他到太平间。因为我第二天要陪同司马义·艾买提国务委员赴尼泊尔蓝毗尼参加中华寺落成典礼,重任在身,不得不含泪惜别。朴老走了。海内外信众、友人同声哀悼,互联网上悼念朴老的文章骤然增多。当其时也,哲人其萎,是真的“山也回头,海也回头”……我与朴老可谓忘年之交。由于工作关系,常有接触,也因为几年来他老人家身体一直不大好,逢年过节和他的生日,医院去看看,这样心里才觉得踏实。宗教事务工作中遇到大事或疑难问题,也总要去向他老人家通报或请教。对朴老逝世,虽不感到突然,却留下几分怅然。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有很多事让人久难忘怀。关于朴老,我多年前就看过一篇文章,题为《说不尽的赵朴初》,真的是说不尽啊!我仅就亲身经历的二三事,怀念赵朴初先生在中日佛教和平事业中的特殊贡献。年5月,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应我的倡议,全班近百名学员专门去看望朴老,向这位宗教工作的老前辈学习、请益。当时,朴老讲到,党的宗教政策好,一定要认真贯彻好。做好宗教工作,不仅有利于国内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做好国际的事情也有很大的帮助。听了这话,大家一时还没有完全领会过来。这时,朴老就慢慢地介绍了一些情况。他最后说,日本侵略军当年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人,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是血海深仇,那么,战后中日关系怎么办?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从民间友好交往入手,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促进中日人民友好,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中间,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就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件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是什么特殊作用呢?我虽然点头称是,还写了篇通讯,记下朴老的话,发表在中央党校校报上,说实在的,心里并不甚明了。但我的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另一个场景,那是年10月,我到宗教局工作不久,中国佛教协会在朴老的亲自部署下,邀请日本佛教界老一辈对我友好的代表人物的后代组团来华访问。宗教局给予佛教协会应有的支持,活动开展得很圆满。我对这项活动也就是一般地过问安排,事后才知道,朴老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去到首都机场迎接客人。从辈分上说,这些日本客人是他的晚辈,比他要年轻几十岁。朴老作为他们的长辈,完全不必亲自迎到机场的。他当时为什么要坚持亲迎?直到此时,我才体会到朴老的苦心,这位在五六十年代和日本佛教界老一辈人士共同开创了中日佛教友好和平事业的老人,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做工作,是要身体力行,昭示后人,使中日友好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啊。朴老希望我们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工作的同志,要加深对包括日本佛教界在内的国际宗教界的了解和认识,多次提出要我亲自去日本走一走,看一看。年春天,我们正拿出相当的精力,驳斥美国反华势力借口宗教问题对我国的恶意攻击和污蔑,做美国宗教界人士的工作,尚未及安排对日本佛教界的活动。赵朴老特地找了我,郑重其事地谈了他对中日佛教友好交往意义的认识,对中日佛教友好交往面临断代的现状十分忧虑,希望本着“忆念先德,勿忘历史,世代友好”的精神,继续推动老一辈建立起来的中日友好事业,使之薪火相传。在朴老的敦促下,我遂应日本“日中宗教者恳话会”和“日中韩国际交流协议会”的邀请,于是年4月率团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我们在日本考察了十余座佛教寺院,会见了近百位日本佛教主要宗派知名人士,与净土宗、天台宗、日莲宗、真言宗、临济宗、黄檗宗、曹洞宗及新兴教团立正佼成会进行了广泛接触。在访问中,代表团一言一行都以中日友好的大局为重,既坚持原则又坦诚相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佛教界的朋友把我当作朴老的使者,特别另眼相看,他们说:“我们最崇敬的赵朴初先生选派了一位好使者,来看望我们,你是我们完全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所到之处,有关寺庙和宗派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出面接待,破例地鸣钟,醒目地挂出中国国旗。言谈中,常常表示对侵华战争沉痛的忏悔,不时流露出对朴老的崇敬。4月9日,我在东京拜会了日本文部大臣有马郎人先生。会见中,这位东京大学校长出身的文部大臣表示对俳句很有兴趣,并且表达了对于李白、杜甫、芭蕉等中日诗人和俳人的缅怀之情。文部大臣对俳句的兴趣引发了我的感受。正好在来文部省的途中,我们停车驻足,观赏日本樱花,那种“纷纷开且落”的幽美令我浮想联翩,回到车上忍不住诌过一首汉俳:“樱绽江户川,法脉传承两千年,佛缘一线牵。”我当即口诵拙作,并说明这种“汉俳”的创造者是赵朴老,又背诵了年朴老在中日共同迎送鉴真和尚像回归中国的活动中写下的汉俳。文部大臣听了,颇表钦敬。谈起朴老,谈起汉俳,官式会见的客套与沉闷一扫而去,时间比预定的过去了一倍,宾主却谈兴正浓,兴致盎然。当然,如果把赵朴老仅仅看作一位诗人词家,那就无法完全理解他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了。事实上,那次访日之行,不论身在关东,还是行至关西,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奇特的感觉,好像赵朴老一直都和我们这个代表团在一起。在著名的奈良唐招提寺,我们遇到大批的日本观光客在寺内参访,而此时此刻,寺内却回荡着一个中国老人沉着徐缓的话音———原来寺院正在播放赵朴老在唐招提寺访问时的讲话录音,以此纪念“鉴真和尚像荣归故里二十周年”。我看见普通的日本参观者一边听取导游介绍,一边驻足谛听他们并不能听懂的中国话广播录音,一时间给人的幻觉,不知是鉴真和尚复活了,还是赵朴老再次来此寺中了。不止在唐招提寺,在这一路上,我们一行都深深感受到日本佛教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感受着赵朴老在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享有的崇高威望,最后,在出席奈良佛教界的欢迎宴会时,我干脆就直接借用朴老的两句名诗“珍重两邦兄弟谊,扬州明月奈良天”(鉴真和尚籍贯扬州),续上“关东关西总关情,花落花开新芽绽”两句,表达我们此行对促进中日“世代友好”这一事业的真切体会。朴老在日本佛教界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是他长期致力于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所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赵朴老早在50年代初就致力于中日佛教界友好的事业。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象征慈悲和平的佛像,通过与会的日本佛教代表赠送给日本佛教界,在日本佛教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大谷莹润、菅原惠庆等领导的“中国在日殉难烈士慰灵实行委员会”派代表团飘洋过海,送还中国在日殉难烈士遗骨。这两件事开始了新中国佛教界与日本佛教界的友好交往,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年朴老赴日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受到了日本佛教界热情友好的接待,这是新中国佛教徒第一次访问日本。到了60年代,朴老精心构思,寻找课题,将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年到年,中日佛教界冲破重重阻力,共同发起纪念鉴真逝世1周年的活动,在日本掀起了加强中日友好、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的群众性热潮,日本佛教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广泛宣传中日友好传统,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群众基础。我国佛教界、文化界、医药界也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出版纪念文集,在扬州大明寺修建了鉴真和尚纪念堂,在广东肇庆鼎湖山修建了伴随鉴真东渡、圆寂在途中的日僧荣睿纪念碑。年中国佛教协会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六个单位共同举办了玄奘法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应邀与会。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由日本各主要宗派领导人组成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来我国访问。在邓小平、邓颖超的关怀、支持下,年,日本唐招提寺保存1多年的鉴真大师像回国巡行,掀起了中日友好新的热潮。日本佛教传道协会对隆莲法师和朴老授予传道功劳奖,日本庭野和平财团、佛教大学、龙谷大学以及韩国东国大学对朴老赠予奖金、授予名誉学位,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佛教界的友好情谊和对朴老的尊敬之情,同时推动了中国佛教界同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关系从一般友好往来发展到祖庭庄严、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佛教界同日本佛教界之间的友好关系。朴老的功绩,不仅为国内广大佛教界人士所称赞,而且为日本佛教界所景仰。在日本佛教人士心目中,朴老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也是日本佛教界、中日两国佛教友好交往的一面旗帜。日本佛教界知名人士、现任日本佛教净土宗宗务总长、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会长的水谷幸正先生说,日本佛教界将在赵朴初先生的旗帜下,继续发展两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交往。赵朴老对国际宗教友好的特殊贡献,最后还体现在他的“黄金纽带”的构想上。这是他在晚年总结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所提炼出来的思想。他认为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关系,在历史上曾如“黄金纽带”一样熠熠生辉,他希望未来继续像“黄金纽带”那样牢固缔结下去,为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这个构想,得到了我国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中日韩三国佛教界以及日韩两国政府的理解。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江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三国佛教界代表。从那以后,在汉城和京都轮流召开了第二与第三届大会,赵朴老的这个构想,正在成为三国佛教界热爱和平的大众的共识。朴老走了,日本佛教著名宗派专门派代表参加悼念活动。正如朴老在遗嘱中写的,“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他开创的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历史不可磨灭,明月清风遍扶桑,花落花开新芽绽。朴老走了,他的事业和精神,他的人格和风范,他的音容和笑貌,不劳寻觅,就在广大佛教徒心中。灯万点,相辉映,似川流,说不尽的赵朴初,说不尽的思与念……我不是佛教徒,但是我尊重和理解佛教信仰者“乘愿再来”的信念。我想,只要中日两国乃至国际社会还需要殚精竭虑致力宗教和平事业的奉献者,那么,就会山也回头,海也回头,我们敬爱的赵朴老就会“乘愿再来”。图为年赵朴初与作者(前排左三)在中国佛学院成立40周年大会上。《人民日报》(0年08月10日第十二版)
太湖:一代宗师朴初故里,万顷禅湖画里诗乡。太湖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我县流传。据史料记载,东晋时天竺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于大兴二年(公元)在太湖寺前修建佛图寺。佛图澄是西域高僧到达中国传教的第一人。
我县是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北周时,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继承达摩衣钵后,会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于公元年避难南来太湖县狮子山建二祖道场,在葫芦石内参禅打坐,修道说法,弘扬佛禅,从而造就了太湖为佛教禅宗文化发禅地的历史地位。
佛教在我县繁衍兴衰一千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佛教文化深深植根于太湖这片肥沃的大地,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太湖,这块风水宝地,钟灵毓秀,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下,孕育出了许多不世出的精英和僧才。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出现了第一位肉身菩萨大兴法师,他就是太湖二祖禅堂附近的牛镇镇大明村人。被人们誉为诗仙、书圣、活佛、国宝的赵朴初先生也出生在太湖。这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博雅慈祥,誉满中外,嘉惠千秋,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由于我县与推动中国佛教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两大人物——慧可、赵朴初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在历史上有着保存禅宗一脉的功绩和孕育一代宗师的丰功,因而太湖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禅宗的发祥地,现代佛教宗师的摇篮”。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南朝宋武帝初年(公元年)建县,因境内曾有大湖等五湖,故得县名太湖。太湖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北枕群山,南望长江,中部一坝锁秀水,高峡出平湖,新老县城隔长河相望,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辖15个乡(镇),个村(居),总人口57.1万,总面积平方公里,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和大别山扶贫开发片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县份于一体。合九铁路、沪渝高速、国道横贯东西,东香高速、岳武高速临境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浓厚的吴楚文明与多元的移民文化,融成了太湖的兼容与厚重。
这里是中国禅宗母土。佛禅在这里发展,造就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三座高峰。南北朝时,二祖避祸南来太湖,卓锡传法,“一花五叶”,中国禅宗由此发祥光大;北宋年间,临济宗杨岐派诸多祖师在此建寺说法,龙象辈出,影响海内外;当代更是诞生了一代宗师赵朴初,享誉寰宇。
这里是京剧和黄梅戏摇篮之一。四大徽班进京,多有太湖名伶;叶春善、叶小兰为代表的梨园叶氏,马兰为代表的黄梅名旦,在曲坛影响深远。
这里是翰墨飘香之地。历朝科举考试中,太湖县中状元3人,文武进士82人,文武举人人。赵家“四代翰林”成就斐然,李家“五凤齐飞”声名远播。近代更是走出了著名诗人朱湘、著名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林学大家马大浦、文史大家孔凡礼、著名作家石楠等名人大家。至今乡结诗社,村闻书声,成功创建安徽省首个“中华诗词之乡”。
这里是红色热土。年4月,大石岭农民掀起暴动风潮;红军、新四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年11月,刘邓大军在刘畈胡氏宗祠召开高干会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这里是旅游胜地。境内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花亭湖和国家文化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制造”品牌基地五千年文博园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进会史教育基地赵朴初文化公园、刘邓大军刘畈高干会议旧址等极具瞻仰意义。春听龙山夜雨,夏沐马路西风,秋观法华方竹,冬悟玄妙古松。泛舟花亭湖,漫步文博园,拜谒朴老像,净灵之感油然心生。??近年来,太湖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科学发展、追赶跨越、富民强县”主题,全县人民扎实苦干、聚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转型跨越新阶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新变化。先后被授予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首批绿色小康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先进县、法治创建先进县等十多个国家级和安徽省茶叶、板栗、蚕桑、油茶、生猪、肉鸡、龙虾重点县及平安县、文明县城等多个省级荣誉称号。放眼熙湖大地满目皆春,处处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百业振兴、安乐祥和的新景象。
太湖县形象宣传词
一代宗师朴初故里,万顷禅湖画里诗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