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六祖惠能作为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句,他被誉为中国的佛陀,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的三大圣人。让我们来谈谈惠能大师所说的一些经典语句。
首先是他在初次见到五祖弘忍时说的一句话:“虽然人们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无南北之分,每个人都有学佛、成佛的潜能。”当时,惠能作为南方的野人,文化素养较低,甚至不识字,因此受到冷遇。然而,他直言不讳,打动了五祖的心。这句话非常有哲理,表达了人人在本质上的平等,以及佛陀的教导。
其次是他的另一句经典语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引人深思。当时,五祖要求每位弟子写一首偈语以选接班人。尽管惠能不识字,但他参考了神秀上座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自己的偈语打下了基础。这句话达到了极致境界,突显了对空性的证悟。
最后是他在三更天所说的经典语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当时,五祖弘忍在油灯下为惠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立即顿悟,说出了这段话。这句话精炼地表达了自性的本质,使五祖确认惠能已经明心见性,因此决定他就是禅宗六祖。
第四句:“当迷时求助于导师,觉悟后自我引导。”这段话来自惠能得到达摩大师的衣钵后,渡江南下的情景。在小船上,五祖委托惠能保护好衣钵,并传承禅宗法门,随后亲自摇船渡河。然而,惠能却谦虚地表示:“当我迷失时,我依赖导师的引导;而当我觉悟时,我能够自我引导。”五祖意识到此时不再有辈分之分,而是禅宗五祖渡六祖过河,平等相待。
第五句:“纵然口中念叨般若,未识内在般若,如同口头美食,饥饿不解。”这段话传达了人们虽然日夜念经念佛,熟读经典,但却未能从内心获得智慧,宛如口中言之无物,无法满足内心的饥渴。满口说空洞之理,却无法真正觉悟自性,最终毫无裨益。大师提示我们不仅要学习经典,更要将其内涵付诸实践。
第六句:“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这简短的话语深寓玄机。大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凡夫皆有佛性的观念,即便未觉悟,佛性亦存于内心。我们不应轻视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觉醒。困难与挑战是我们智慧开启的契机,成长往往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挑战。大师鼓励我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
第七句:“风未动,幡未动,唯有仁者心动。”在广州法性寺,惠能大师还未受具足戒,众弟子在听《大涅槃经》时,一阵风吹过,幡旗摇曳,印宗法师询问弟子,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惠能大师深谋远虑地回答:“是仁者的心在动。”这番言论惊动了在场众人,惠能大师以此为契机正式宣示了自己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法讲之路。
第八句:“追求解脱于尘世之外,如同企图觅得兔角。”大师警示弟子们,若逃避红尘而修行,犹如企图在兔子身上寻找角一般,永难实现。真正的修行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只有这样才有意义。
第九句:“心平何须执着于戒规?行为正直,何须专门修禅?恩义孝亲父母,公义怜悯上下。让位于尊卑和睦,忍让消解众恶纷争。如同钻木取火,从泥中生出红莲。艰苦的教诲犹如良药,令人不忿的忠言乃至关重要。改过即使带来智慧,内心保护短处并非智者所为。日常行为的正直将带来实际利益,通往解脱的道路并非仅在慷慨解囊。觉悟菩提只在内心寻觅,何须向外求索玄秘。据说遵循这样的修行,西方极乐即刻可得。”
第十句:“在困惑中,佛法变得晦涩难解;觉悟后,佛法如水般流畅。”当我们迷失时,经典可能会使我们更加困惑,仅止步于表象修行,守候于指向月亮的手势,而忽略了真正的月亮。当我们觉悟时,所有的佛法都会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会执着于文字。因为大道难以言表,经书只是文字的表征,离开了真实体验,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只有领悟了其中内涵,我们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懂得何时适宜,何时不宜。
第十一句:“不贪求功德,不制造恶业;超越见闻,心境自然清净。”惠能大师临终前留下这句话给弟子们,告诉他们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不会偏离正道。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本性的特质,不执着于功德,不做恶事,超越世间的种种幻象,内心自然清澈。我们向惠能大师深深鞠躬,感谢他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