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文化 > 正文 > 正文

知识分子型歌唱家,这位英国男高音带着冬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9 18:56:05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编者按:英国男高音博斯特里奇是一位知识分子型歌唱家,也被视为舒伯特《冬之旅》的“最佳代言人”。他不仅将诸多哲学思考放进《冬之旅》的演唱,还在舞台之外写了一本研究书籍。在音乐学者杨燕迪的主笔翻译下,这本书刚出了中文版。11月2日,博斯特里奇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唱响《冬之旅》。这也是继钢琴家霍夫、大提琴家伊瑟利斯后,近期第三位亮相上交乐季的博学英国音乐家。音乐会后,博斯特里奇将对中文版新书《舒伯特的冬之旅——对一种执念的剖析》进行签售。演出前,不妨先看看杨燕迪对书的解读,了解这位喜欢穿匡威鞋的歌唱家、作家。音乐会海报一这是一本好看、好读、甚至有点“好玩”的书;同时,它又给读者带来新知、启发甚至深思。此书以舒伯特的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D.中的二十四首歌为基本依托,分二十四个章节(外加“导言”和“尾语”)依次对每首歌的内涵、特色、表演要点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进行了别具一格而又兴味盎然的论述与阐发。它看上去像是一本“曲目导赏”式的概览解说,但其实远远超越了这一限制——它的理想读者对象应是那些喜爱德语艺术歌曲、熟悉德意志历史文化、并对其他姊妹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知识人与爱乐者(尤其是舒伯特迷),当然也包括专业音乐人和音乐学者。作者博斯特里奇(IanBostridge,—)采取了一种非常简单但又极为奇特的写作体例和论述策略:用《冬之旅》这部套曲原诗作者威廉·缪勒(WilhelmMüller)的诗词标题、内容和顺序来作为此书章节安排的依据。乍一看,这种做法似是头脑简单的“照搬”,但细读全书就会发现,这种安排带来了堪称“激进”的后果:由于《冬之旅》中二十四首歌曲的前后次序并不追求完整而逻辑的叙事线索(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冬之旅》的这种“碎片化”“去中心”的“后现代性”),于是此书“照搬”《冬之旅》歌曲标题和顺序的做法便强化甚至凸现了章节之间的非线性跳跃感与枝蔓丛生的网状思绪。作者引导读者(以及听者)踏上漫漫旅途,不仅领略“主干大道”上的丰富景观,而且还常常游离到“羊肠小道”或甚“旁门左道”中去观察细节,可谓出其不意,别出心裁。全书是所谓“发散性思维”的绝好写照,每个章节均从一个特定要点出发,通过漫议和引申串联起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但同时又并不显得散乱无序,无论信马由缰多么放肆,视野中却从未丧失来自核心的控制,如同一个高手放飞风筝,风筝有时飞得很高很远,但长长的风筝线却一直被牢牢把控在放飞者的手中。如此结构的叙述,一定会让读者感到兴趣盎然——我们能感到,作者一直在留意想象中的读者反应,因而绝不会自言自语,总是在寻求对话,从不让读者感到厌烦。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全书有的章节相当丰满厚实,长达万余字,如第一章《晚安》、第二章《风标》、第五章《菩提树》、第十章《休息》、第十二章《孤独》等诸章;书中大多数章节篇幅适中,约三五千字上下;有的章节只有短短几页纸,而最短的章节如第八章《回顾》、第十八章《暴风雪的早晨》只有区区千余字。正是这种放松、自如而富有弹性的框架设计,得以容纳作者几近天马行空式的联想、漫游和遐思。全书的论题核心当然是《冬之旅》(以及这部作品的曲作者弗朗茨·舒伯特和诗歌原作者威廉·缪勒),但此书从《冬之旅》出发所达到的视野之宽和景观之深,相信会给每位读者留下难忘印象。作者从《引言》中关于《冬之旅》这部套曲和舒伯特的一般性介绍开始,回顾自己结识这部作品和进入德语艺术歌曲之门的个人经历,从全书肇始就立下基调——这是一本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并将自己的表演诠释体会全面卷入作品解读的“经验之谈”。虽然只聚焦一部作品,但书中的议题极为广泛,不仅涉及流浪、疏离、异化、荒诞等存在主义式的哲学命题(第一章《晚安》、第十五章《乌鸦》等),也深刻探查自然、自我、孤独、死亡等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生存境况话题(第五章《菩提树》、第十二章《孤独》、第十六章《最后的希望》、第二十四章《手摇琴手》等)。舒伯特和缪勒所处时代的德意志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当然是题中要义(第二章《风标》、第三章《冻泪》、第十章《休息》、第十二章《孤独》、第十九章《欺骗》等),而“八卦式”的传记逸闻探寻和极为较真的学术探讨被刻意并置安放在一起——如关于舒伯特的情恋历程的考查,以及最近西方学界关于舒伯特同性恋问题的争论(见第二章《风标》)。不出所料,博斯特里奇作为一位世界级的艺术歌曲著名演唱家,他在行文中多处涉猎表演实践和舞台演释的具体课题(如吐字考虑,节奏处理,舞台作态,音乐会曲目安排,歌曲之间的空隙时间控制,以及一些非常细节化的个人体会等),这些内容只有一位长期活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资深行家才能提供(第六章《洪水》、第八章《回顾》、第十三章《邮车》、第十八章《暴风雪的早晨》等)。而出乎预料的是,此书相当一部分论述居然是有关“科普”或“科学史”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冰河”的科学研究史考察(第七章《河上》),关于“磷火”现象的科学解释和研究史梳理(第九章《鬼火》),关于“冰花”的饶有兴味的科学文化史意义考察(第十一章《春梦》),关于乌鸦的鸟类学知识(第十五章《乌鸦》),以及关于“幻日”现象的科学解释和文化象征梳理(第二十三章《幻日》),等等。于是乎,历史、文化、音乐、文学、美术、科学、哲学、传记信息、心理分析、作品解读、表演实践等诸多与《冬之旅》相关的知识门类和学科分支被杂糅和整合在一起,贯通往昔当今,拆除藩篱壁垒,加之全书图文并茂的用心编排和布置,不啻让人产生“爱不释手”的把玩愉悦——尽管此书的题旨和内容其实相当沉重,如大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Brendel)在《纽约书评》上对此书和《冬之旅》的评论:“它虽然被死亡气息所浸染,却让生命更有价值。”博斯特里奇二《舒伯特的冬之旅:对一种执念的剖析》一书之所以拥有如此这般的奇特品质,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博斯特里奇的特殊经历和身份——虽然他是目前世界舞台上炙手可热的“一线”男高音歌唱家,但却并非音乐科班出身。他就学于牛津大学历史学系,是正牌的学术型哲学博士(PhD),主攻欧洲近代史,其博士论文即是后来正式出版的专著《巫术及其转型,-》。直至年代,这位已年近“而立之年”的学院派学者才最终听从内心召唤,放弃学术生涯,“华丽转身”为职业歌唱家。正是这种“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底色,使这位歌唱家具有一般音乐家所难以匹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这对于演唱“艺术歌曲”——一种将文学诗作和音乐配曲紧密结合,并对诗意细节和音乐处理极为考究的特殊音乐体裁——恰是至关紧要的优势储备。至今,他演唱舒伯特的《冬之旅》这部套曲已达三十余年——实际上自他演唱生涯伊始就开始与此曲打交道,而正式演出此曲的场次已超过百场!不妨猜想,当今世上大概很少有人知晓、熟悉《冬之旅》其精深和透彻程度能超过博斯特里奇。就此而论,这本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便预先得到保证,而全书副标题中“执念”(obssesion)一词的用意也隐约从中显露——此书是这位歌唱家兼著述家长时间深度“迷恋”(obsession一词的另一种汉译)《冬之旅》这部艺术杰作的智性结晶。博斯特里奇在书中坦承,自己“不具备技术资质去进行传统的、音乐学意义上的音乐分析——这有不利,但或许也有优势”。这种优势理所当然是作者的历史学训练和由此带来的宽广知识视野与惊人的阅读量。音乐圈内,我们早已非常熟悉音乐作品分析和解读中所谓“音乐之内本体分析”和“音乐之外文化解释”的分野与区别。博斯特里奇的路数当然基本属于后者(虽然他的行文中也有为数不多针对乐谱的“本体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表演来进行音响实现的尖锐观察和地道体验)。但是,在我看来,此书与一般意义上音乐作品的背景考辩和脉络梳理具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似乎并不屑于从事这种传统“音乐学”或“音乐史”式的爬梳勾陈,而是展开更加自由、更为广阔、更具想象力的联想和联系,从而开掘出了意想不到的意义空间与内涵新天地。显而易见,这种意义的丰富性大大超出了舒伯特和缪勒两位原作者的初衷意图和《冬之旅》原作品的内容意涵——这在学理上的暗示和指向是什么,似乎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深究和审视。不妨先看看博斯特里奇在书中如何进行这种别出心裁而丰沛多样的联想和联系。几个篇幅较长的章节均是出色精彩的例证。如第一章《晚安》,作者先是紧扣这首开篇歌曲中的“行走步履”的节奏,触及“旅行”和“流浪”的意象和命题——一种典型浪漫主义的表现“母题”。作者随即联想到犹太人的流浪命运、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并迅速地联系到20世纪的背井离乡者、舒伯特的歌德诗歌配曲《竖琴手之歌》和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第26首,Op.81a)等其他与此命题相关的现象和作品。然后,笔锋一转,博斯特里奇仔细论述了缪勒对英国诗人拜伦和英国作家司各特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wh/12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