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某某是“修行人”,当时就觉得很神秘,觉得修行人就是那些和尚、老道,就是有神通法术、特异功能,有超常本领的人。直到中年以后,才发现,事实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修行人,并不一定是出家人,也不一定有超常的本领,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能够随时反省自己,随时改正自身的毛病和缺点。而我们普通人呢,往往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却不知道反省自己,看不到自身的毛病和缺点,这就是修行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区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修行人,跟出家在家没有关系,只要能够随时反省自己、改正自己,那就是修行人。
为什么要修行呢?《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两句都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和圣贤菩萨是一模一样的,无二无别,只是受到后天环境的污染,让我们产生了妄想和执着,所以至善圆满的本性才被蒙蔽住了。如果我们不接受圣贤的教育,不去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任由我们的习气和毛病发展,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永远无法彰显。
所以我们才要接受圣贤佛菩萨的教诲,努力修行改正,才能回归至善圆满的的自性。《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显明我们自身本具的智慧德能,这才是做学问的终极目标。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读书高”?就是高在这个地方,圣贤的经典,都是让你明心见性的,而不是让你升官发财的。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赚钱,为了满足欲望,那就读偏了,读到邪路上去了。
剩余34%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