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修剪 > 正文 > 正文

佛法的核心是般若吗佛经的重点经典有哪些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8/1 11:32:35

中国的三教经典那可真是浩瀚无穷,学问家以皓首穷经为乐、为荣。然而人生时间有限,有心修行的修士们有必要广阅经藏吗?其实大可不必,经书肯定要看,但是必须要有重点,那么就读经来说各位真的看对了吗,看的是重点吗?

就拿佛经来说,三藏十二部的佛经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传统分类方法一般大小乘都会将佛经译本分为经、律、论,细分有十二部。

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又将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其他,以及中国祖师的释经、集义,再加上小乘本身的阿含部经典,算下来那字数真可以说是上亿了!

时间都用在读书读经上,修行的时间在哪里呢?

有知无行就只是知识分子学者,他们就是把学佛当成了佛学,当成了一种学问,为学日益嘛,做学问自然是要多多益善。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读经前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是要做学问家,还是修士?

要是想做学问家,那大可以去皓首穷经,因为现实需要多知多闻。这样的话接下来的文字内容也不用看了,可以划走了,因为我的这篇文章不是给追求多知的人看的?俺李悟空明确提出修行要反对广阅经藏!

“为道日损”,“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才是修士的守则。通行本《道德经》的“多言”也有道理,多言是输出,多闻是输入,都是耗费精力的表现!

《楞严经》里面佛陀也批评阿难多闻无用,修士应当从此处慎思。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修士划出一个佛家经典里面重点中的重点。

其实也用不着我多说,就是那些流传已久而又广为人知的经典。但是我发现很多人要么是盲目地皓首穷经;要么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要么是对真经的名字听多了产生了轻视心理,以至于对真经视若无睹;要么是太过于迷信某种经典。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说一下!

佛家重点的大乘经典

其实流传最广的书往往就是最经典厉害的书,那么佛门流传最广的书是哪几本呢?

大家在网上搜索,或者问身边的人听说过什么佛经,即使人们没有看过,也大概率能说出《金刚经》、《心经》和《坛经》的名字,这几本书经常会出现在一块,甚至有它们的合订本,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这就说明佛门经典最重要的就是般若部的经典,般若部有六百多卷的《大品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个卷帙浩繁的内容其实主要也是给学问家去看的,本身内容也是后世学问家做学问逐渐弄出来的一个大经。

佛陀本人没有亲自写过经书,佛陀涅槃后当时的弟子们集结的主要是小乘《阿含经》,大乘经典远没有讲那么多,那么后世那么多大乘经是怎么来的呢?不言而明呀!

大乘的真经是什么?其实就是流传最广的《金刚经》和《心经》,还有后世顿悟的由六祖惠能口述门人整理的《坛经》,坛经也属于《般若部》,敦煌坛经的经题里面有“南宗最上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字样,这说明《坛经》其实也是般若部的经典,如果惠能后来的弟子们没有篡改原书,那么般若之名就是经过惠能肯定后的确定。

《金刚经》和《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浓缩,整个佛法《心经》第一句话就全部讲完了,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但要注意大前提,是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凡夫,我们在尘世颠倒错乱多时的普通人是不可能一下子如实了知实相般若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要修,要闻思修。

光知道心经的文字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佛法是修出来的,不是脑袋想出来的,一想就错!

所以还得多学一点,慢慢找方向,顿悟了也得悟下起修,不修普通人就还是普通人。

佛书有这三本其实就足够了,然而这三本般若部的小经典的缺点就是不够详细,不详细对顿悟的人来讲没有关系,走顿悟的路子有这三本是够了,但是想要了解更多想一步步渐悟还得再加一本中国人造的佛经——《楞严经》,这个书很全面。

很多学问家总喜欢争论经书的真伪,其实这不重要,关键在内容和经义。

《楞严经》之所以伪托作者是佛陀本人,无外乎是想让这本书流传开来,佛陀的盛名在外,而原作者很可能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写自己名字人们不信服他,他的书也留传不到现在!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我认为写《楞严经》这本书的人没有到顿悟的程度,这个书层次分明像是渐悟的路子。说到渐悟就得说一下会能的师兄神秀当初写那首偈语时的心态。

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那首偈语后不敢声明是自己写的,他想看看众人尤其是五祖弘忍对偈子的评价,评价好说明自己修为高,评价低说明自己程度还不行,也没脸继承什么衣钵。

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典型的不自信,就是没有明心见性的状态,真的顿悟了自己肯定知道是怎么回事!《楞严经》的原作者不敢写自己的名字不排除这样的心理。

基于此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楞严经》的原作者就是神秀!

佛经尤其是大乘经典里面有太多糊弄人的地方,这也是我要为佛经划出一个重点的用意。《楞严经》传说的来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神话故事,就是为了让人相信和重视。其实楞严经本身很厉害,远不需要那些故事的证明,弄这些故事一旦被人看破,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我这样说肯定会有一些人着急,说我说这些是魔说什么的,李悟空说此类人其实不是真正的修士学佛人,只是心外求法的佛法迷信患者,就是外道!佛法的根本不是有神论,不是神奇故事,过度神话只会让人远离真相。

《楞严经》是唐时经神秀之手流传出来的,而且神秀本人也是学识渊博。为什么在神秀之前就没有这本经呢?很可疑!很多大学者都研究过,那书就是中国人造的,不过这个并不重要,符合佛理就是真经,不必非得是佛说,就像《六祖坛经》一样。

《达摩大师血脉论》说: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佛门见性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见性人论说更喜欢直抓根本,不会在意那些枝枝节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惠能论说始终是在围绕着“见性”展开的,不在乎名相,不拘经文,不展开详细讲什么三界六道。因为见性了见地高深终极大方向肯定不会错了!

关于《坛经》和《楞严经》,其实完全是两个类型,《坛经》是六祖领悟金刚经顿悟以后的个人感悟和随缘说法,核心还是围绕着般若经的般若。关于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说。

《楞严经》看似全面,其实也有破绽,李悟空原创文章《天空问答4》有过相关叙述,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什么咒啦之类的只是术,术远不是道,大肆宣传这个就是《楞严经》最大的败笔,一如神秀本人那首偈语的见地不深。是原作者本人见地不深也好,还是经书被后人篡改过也好,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但是说归说,瑕不掩瑜,《楞严经》本身仍然很厉害,仍然是佛经必读书目!顿悟和渐悟就是佛门修法的两大主线,各有利弊,缺一不可。

越是字数多体量大的书也越是容易有失误,所以作家写书要多次修改,人有缺点,书也会有瑕疵,再加上后人的盲目篡改,经书有问题也很正常。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读经还是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为后人私自篡改的原因,实际上包括通行《坛经》的某些内容也是有问题的,《天空问答4》同样举过一个例子。

这四本大乘佛经很重要,也很全面,囊括顿悟和渐悟两条路,这四本经书是我姐推荐的佛经书单,我看了一小圈佛经,发现还是这四个最好!

然而实际上这四本佛经都是很有深度的佛经,不适合入门读。

我初读《金刚经》,看一遍以为自己就懂了,我当时觉得简直太简单了,就是易经讲的那些基本道理嘛!然而看了一位僧人的简单解读后,我才发现自己理解的太过肤浅了,只是明白了一个空壳子,其实啥也不懂。

所以入门了解一些佛门小乘经典也是很有必要的。

佛家重点的小乘经典

小乘经典主要是《阿含经》,但是这个体量很大,不建议读这个,读体量太大的书容易糊涂。选什么我就直接说了,分别是:《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和《地藏经》。

有人认为《地藏经》是大乘,这要看怎么理解了,地藏核心教义是教人怎么样远离三恶道的,就是一个基础经典,这样看就是偏重小乘的。

有学者研究《地藏经》是佛陀专给在家人讲的遗教经,因为里面的戒律相对宽松,还有是因为地藏经是佛临涅槃前对身在忉利天母亲的说法。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朱镜宙的论文《论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对在家弟子的遗教》。

《四十二章经》本来就是小乘佛书《阿含经》的一个摘取编排,开头还写了是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之后的说法,中间一个《八大人觉经》是对整个小乘佛法的浓缩总结,后面一个《佛遗教经》是佛临涅槃前对整个小乘佛法的一个要点总结。

这三本经书也被人合称为《遗教三经》,再加上《地藏经》,整个小乘佛法的教义基本就全了!

也是四本,书在精而不在多!

读经典的是一个逐渐筛选,重点书反复阅读,反复领悟的过程。

小结

推荐佛书不是让人迷信佛书,儒道也有重要的经典,同样儒道书也不要迷信。各种法因人而立,无人则无法。法是工具,不是目的,法到最后也是要丢掉的东西。

还要注意佛法虽然浩瀚,但道并不是一个佛法可以全部概括的,佛法只是道的一部分,各种宗教都不例外,世间所有的教义理念都只是子集枝叶。

道家发展成了道教,所以人们也不敢轻易小觑,而儒家没有发展成教,所以人往往容易小瞧儒家。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佛陀懂的那些孔子晚年觉悟以后未必不懂,只是没有言说的环境和人!儒家的厉害可以在后世宋明理学时期的那些高人身上看出一些端倪。关于儒家的厉害可以单写一篇,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中国儒释道三大家只是样子上不一样,入手方向不一样,修到极致源头的道并没有区别。

所以明朝时候的儒家王阳明后来到达的境界实际上超过了很多佛道修士。有个叫郭继承的看了《楞严经》后说什么佛在珠穆朗玛峰的封顶,老子在多米的地方,孔子还要再往下一点。

我看了就觉得好笑,他们悟道的先后可能有差别,但最后的境界不是凡人的认知可以测量的。中华道统一脉相承,远古中华有的是和佛陀境界一样的至人神人圣人。

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佛陀当然伟大,但佛陀本人是一个被过度神话的人,这是一个学说发展成宗教以后几乎不可避免的后果,所以会让学佛人误以为佛陀的境界就是绝顶,高于一切。其实儒释道三家都可以到顶,到了以后也都会发现本自具足,“无智亦无得”,也无儒释道。

所以不要迷信任何宗教,佛教佛经也是这样,儒释道三家看几个重点有时间老老实实修就是了。

儒道的经典主要分别就是四书传习录和三玄加列子,先秦道家发展成道教以后的书几乎没有一个上乘的,还得是先秦书。儒道的重点经典就一块说了,三家是互补的,想多了解点就多看点,但也不需要看太多,抓住重点就好。

悟空如意心,弘扬正知见。#深度好文计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12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