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辑:傅卓蕊
图片:傅卓蕊工作室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所有文章乃傅卓蕊与工作室原创
如需转载图片和截文,请后台联系授权
西宁塔尔寺
到西宁的时候,黄沙掩盖了来程。西宁往往蓝天白云,所以次日也许会鸟转莺啼。西宁虽内含湟水河,但整体是比较“秃”然的地貌,绿化较东部沿海丘陵地貌自无法相比。西宁城中有一道“长廊式”酷似纽约中央公园格局的公园,叫做南山公园。公园内栽种了诸多各色植物,落英缤纷,美不胜收。与中央公园仅有内湖不同,南山公园内有一条南川河横贯公园,所以又给小城加了水景。西宁在我这是“小城”,相比的只是东部沿海动辄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拔地而起米的青藏高原,西宁已经是最大的城市。即便如此,走在街上最让我感到心旷神怡的还是它相对较少的人——没有上海的肩踵相接,若看官想散步看美景,是真的可以散步看美景,而不须担心谁家的小孩在吵闹。西宁也是多样化的,这是生活在东部沿海的地带的居民每日看不见的光景。东部沿海都市内,食物是多样化的,英法日印、淮川粤京,叫个外卖就到了手里。但是东部沿海的人,尤其是各行业或者阶层掌权者,基本都是成长于同一种文化——炎黄文化,宋明汉体。文化较为统一,当然也有优势,政策商策的推行与发展多可以在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理解的情况下扩张较大。但这种比较单一的文化体也有劣势,即将思考方式也局限在了一种文化理解里。我是崇尚多样化的。这也许与在盎格鲁撒克逊主宰的社会里生存多年的原因,不敢不“政治正确”。但我也在多年实践里体会到了,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理解方式的百花齐放。我想,一个伟大的文化或者社会必然是能兼蓄其它的。当一个民族越狭隘,它便越排外。虽然西宁人口架构还算多样化(大约70%为汉族),但是各民族其实混居、互相接纳的情况还算一般。城市里除了主流汉族以外,其他民族大多还是各居某地,商业活动也基本比较分开。我想“多样化”其实是一种政策,当上层建筑或者社会没有有意识地促进企业多样化,多样化不一定会自发地被动地发生。当然,“多样化”也是近十年内在西方愈演愈烈的意识(往往过犹不及),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此意识都比较薄弱,更不要说在经济水平相对次之的西北。下层建筑都还没有发展得很好,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发展更近一步的意识呢?但是我常想,在东部沿海,其实这种多样化的意识已经可以开始开始发展了。我想大多数汉人从小都在教科书里读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虽然汉人主体可能占了99%,而背后也可能有许多政治原因,但是既然已经告诉你是多民族国家,了解一下别的民族的故事不过分吧?在西宁,除了以上,还有一个到访者都能感受到的,也是延绵于整个西北的现状,是其经济水平。同样,汉人在教科书里可能小学就学到了,“我国东-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这个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背诵。到了当地看到上海卖60元的牛肉面在当地卖10元,上海城市中心平均工资是当地的10倍,等,你会更深刻的感受到——同一个主权主体里,都有这样参差的发展。更遑论在不同的国家,抑或是现代发展以前。因为西宁如今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建立在国家大量的物资人力投入之上的了。在西宁,抑或整个西北,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我看到了许多的商机。我想,一些好的产品在好的企业强大的品牌的推进下,一定能广而销之。在东部沿海不乏好的产品,但也经常有高价买不到值得的产品,或者被吹捧过火捞金无数其实质量一般的产品,而西北好的产品是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只是,好的企业、好的品牌,还没有将这些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售后变得够强。中间是有一个缺口的,而这缺口就是商机。宗喀巴大师画像
图片来自于网络
-塔尔寺与宗喀巴大师往事-
▼
在西宁处理了一些公事后,次日早晨我便拜访了“贡本噶丹贤巴林”,汉语“塔尔寺”,因其先有塔,尔后再在塔上建造、修砌、增建的如今45万平方米的寺庙。“塔”是包含了一棵由宗喀巴剪脐血处长出的菩提树的塔。今日的塔尔寺,算是兼具开放给游客之商业,已经在宗教学府里有名气的地方,因为它是宗喀巴的诞生地。
宗喀巴与黄帽派的故事我之前是听说过的,也建议感兴趣的看官开梯子看一下,勿听一人偏言,而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认可、不认可藏传佛教以及黄帽派甚至是任何宗教的更有经验的专家的看法,知其美谈与骇言,不一昧赞美抑或否定。
此处我介绍一些比较正面导向的故事。
出生于安多的宗喀巴大师,在安多常被称为“杰仁波切(宝贝法王)”,普遍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后来在西宁买了一本书闲暇阅读,此书《至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介绍道“宗喀巴大师与与至尊文殊同一心识”,可以验证诸多“正版文献”内都印证了文殊化身为宗喀巴在某个时间内继续开示、布泽于藏区。宗喀巴3岁受居士戒,7岁拜师,16岁离开了安多徒步前往卫藏学习,此后再也没有返回故乡。他29岁受比丘戒,44岁著关于显教教法的书《菩提道次第广论》(LamrimChanmo),49岁著关于密宗的书《密宗道次第广论》(NgakrimChanmo),52岁创甘丹寺,63岁圆寂。宗喀巴一生广阅读,启智言,获得“善巧、戒言、贤善”的美誉。
大师的一生让我想起了印度第一批将瑜伽宣扬给西方的瑜伽大师SwamiVivekenanda,少年时也是以“日阅万字”“博览好学”“过目不忘”的本领助长。我想可能能布施一方的大师都要有广猎深耕的本事吧,而英文一词“prodigy”(神童)正能概括他们对知识的消化。
宗教之事我不太懂,但宗喀巴大师令人敬服也有一些浅显的事例可以开示普通人。宗喀巴出生于年,圆寂于年。那时没有高铁没有汽车,大师16岁还是少年,而且出身在藏区的边缘区域安多,离家徒步去相隔千里的卫藏中心学习,不说本是“边缘异乡人”“进城打工”,他这份跋涉千里的诚心足见学习之诚恳。他一生持续读书,又在年轻时深读药理,身为佛学大师的他,在藏药方面也造诣非凡。后期给大师看病的医生往往都要向他本人请教问题。大师若在今天,想必会是我们口里的“复合型人才”,能同时深耕不同领域的人才。
如果说大师是文殊化身,属于佛界上头“钦定”的“二代”,但他后天的努力也的确为他挣得了应得的荣誉与功力,他也的确造福一方、布施数代。
西宁塔尔寺
宗喀巴之后,格鲁派几乎就是藏传佛教现代前最有影响力的派系,百年来兴寺收徒,也传播了许多福泽,做出了许多艺术瑰宝,
目前塔尔寺主要共有4个学院,分别为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天文),有多僧人,14位活佛。寺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宗喀巴脐血长出的菩提树建的塔。菩提树据说树叶上都有佛陀的样貌。
除此之外,我非常喜欢的还有学堂,可以一窥藏传佛教高等学府里的“学霸”僧人学习的日常之地,还有一个酥油花馆。酥油花馆内有唯美的酥油雕成的佛经故事。要雕琢酥油花话,僧人需要每年在西宁最冷的时候打开窗户徒手完成,而且要把水泡在冰水里,不然手上的体温会融化酥油。读者可能不太理解酥油的概念,可以以“奶酥”暂且来代替。酥油画上的酥油常让我想到,纽约西村的一家甜品店AuxMerveilleuxdeFred售卖的Meringues(蛋白霜),是将蛋白加糖打至硬发泡,其味美色艳,唯二的缺点就是脆弱和售价昂贵;脆弱是比龙须糖还脆弱的。我想酥油花画和Meringues一样,都是食材尖尖上的艺术品,自然也不可能工厂大量生产。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悬挂的酥油花画有碎片掉落。讲解员说,它每天都会掉一些下来——即便房内一直开着空调。美丽的东西都会这样流逝,所以每年僧人都要在严冬十一月来做酥油花画。
塔尔寺酥油花画
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有肉,你没有酒-
▼
餐厅来说,也陆续吃了一些其他东西,可惜没有留下影片(还有笔者吃“狗浇尿”的饕餮神情)。留下影像的只有白玉巷5号的清真益鑫羊肉手抓馆(花园北街店)。
笔者前往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所以规避了排队。该餐厅常年有人排队。
到了之后,帐台先让你选,“羊肉要几斤?”
笔者道,“唔……有没有推荐?一斤会不会多?”
帐台打量了一下笔者的身板,道,“来半斤吧。”
笔者点完其他菜,开始给羊肉拍照。处理羊肉的小姐姐问,“要肥一点还是瘦一点?”
笔者道,“要瘦的。”
几分钟后,羊肉上了桌,没有什么后期加工的味道,就是一碟煮好的白羊肉。入口后,却有羊肉本来的味道,但没有羊肉的骚味。此间又有不少当地客人来打包羊肉,不乏“来5斤,打包带走”者。
除此之外,笔者也去了几家藏族餐厅。可惜的是,西宁的本地榜单和游客榜单上似乎鲜少看到隆重的藏餐。笔者有幸去了一家投资额颇丰的高级藏餐,却发现它的服务与菜品实在让人失望。并不是藏餐不符合口味或者不好,而是做它的人没有把它做好,导致它的传播力也低了。我想,这样的例子在西北并不乏少数。
-南禅寺与法幢寺-
▼
我的行程不长,中间又夹杂了一大段时间务工,所以最后一段旅程去了南禅寺和法幢寺。两个汉传佛教寺庙紧挨着彼此,可以一并看了。
如今在西宁市中心,紧挨着南山公园的南禅寺历史悠久,在汉人宋朝时就有踪迹。西宁作为一个历史上被诸多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主宰过的城市,其寺庙也很特殊什么都有。城里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东关大清真寺——只是笔者实在已经在中东看了太多清真寺,所以在时间紧的情况下选择了拜访南禅寺。
南禅寺、法幢寺不似塔尔寺,没有那么浓厚的游客气息。山麓有一些卜卦的人,一路上也不需要门票或者“香火钱”。各地介绍也较详细,所以其“讲解”生意也并不盛行。也因其在市中心,也许西宁市民平常回家都懒得上山看一下吧。
南禅寺是净土宗的建筑,法幢寺是法幢宗的建筑。南禅寺的见解不太记得了,但是法幢寺还算记得。法幢寺于心道法师创于年。生于年,心道法师原籍湖北荆州,18岁剃度出家,早年在江苏、福建学习的是禅宗,后来受邀赴塔尔寺学习密宗,从此成为在西北弘法,重塑西北混乱的佛教场面之路。心道法师一生也是身体力行,创立佛教期刊、僧学院、学会,又著书,广布善音。在他布道的年代中国大陆一片混乱,而法师也能勇于组织捐款,鼓励抗日等,也是一位兼容并蓄同时在汉、藏佛教间有所发展,又能帮助百姓的法师。
下山之时,我看到两幢寺庙内花枝繁茂,实在非常美丽。一般来说寺庙或庄重或神圣,而这两个寺庙却富有人的生活气息,植被鲜丽,不输花园。美的思想里有美的行所。佛教是什么派别也许并不如它的本身是什么,那么重要。
全球深度旅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