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菩提树 > 菩提树批发 > 正文 > 正文

元人绘画的空屋,最终升华为天人合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7/29 16:08:02
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319/13391944.html
赵孟钴《秀石疏林图》元人绘画的“空屋”现象,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上递进的过程:起源——“繁衍”——升华钱选《山居卷》局部元在具体讲述最后一部分关于“空屋现象”如何升华前,先给大家讲一则见敦煌写本《坛经》中的小故事《菩提本无树》: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山居卷》局部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秋江待渡图》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元高克恭《云横秀岭图》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元高克恭《春云晓霭图》局部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局部故事中有两首偈,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后人对这两首偈的有着非常客观的理解。而这又和“空屋”现象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有我之心与无我之境。元姚挺美《雪江游艇图》局部元代文人画,最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而在四人中的画风之间最具有反差美的当然就属王蒙与倪瓒二人。当通读二人的成熟期的作品时(晚年代表作)会发现一对比鲜明的现象。而这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恰巧能够各自对应故事中的两首偈语。元邝原《溪亭秋色图》局部1、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这首“无相偈”,虽然使他失去作为五祖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元无款《仿巨然山水图》局部我偏向于将王蒙归类为“渐修派”。王蒙用他独特的“解索皴、牛毛皴”来营造构图繁密且用墨厚重的场景。画面繁密充实,景色郁然深秀,构图极满撑足纸面,色彩对比强烈,用笔老辣朴实。2、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元无款《雪景山水图》局部而慧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倪瓒被归为了顿悟派,在倪瓒的画中可以看到,其放弃了客观的观看方式,追求更为形而上的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经过30多年对绘画不断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由繁化简的道路,经历了一场从“有我”至“无我”最终天人合一的境界升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pf/1290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菩提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