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曾有“悯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
清明时节,正值法源寺丁香盛开,游人慕名而至。清幽古寺中,随着微风花香飘溢,令人流连忘返,此京城春日里一大花事。
法源寺,北京城中最古老的千年名刹,没有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年),原为悯忠寺,清代重修改今名。
悯忠寺故址上耸立的仿唐石灯
▼
石灯底座背后的悯忠寺沿革记
▼
石灯两侧的铜坐龙像
(根据史思明墓出土鎏金铜坐龙仿制)
▼
清代重修寺门照壁
▼
法源寺门额
(根据柳公权集字而成)
▼
元代“白话圣旨碑”
▼
大雄宝殿内的唐代莲花石柱础
▼
毗卢殿前的清代汉白玉石钵
(根据元代“渎山大玉海”仿制)
▼
法源寺历史故事之渊源流长,非一文而能全述。。。。。
法源寺内的前庭后院种植成百上千株丁香,尤以大雄宝殿与悯忠台之间所种丁香为最,品种罕见,称作“暴马丁香”,它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暴马丁香是中国西部的佛教圣树,被称为“西海菩提树”。
大雄宝殿前的“暴马丁香”
▼
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但中国西部的气候不适于菩提树生长,因此,西部的佛教信徒就把形似菩提的暴马丁香作为菩提树。
清康乾之后法源寺不仅是宣南大寺且以花事名满京都,清康乾以后之诗人的诗集中有为数不少的关于法源寺花事的诗。
“红蕊珠攒晓露团,朱霞白雪簇雕鞍”“杰阁丁香四照中,绿荫千丈拥琳宫”都是描述法源寺内丁香盛开的美景。
林则徐有日记云:“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这篇日记记于嘉庆二十一年(年)四月初七,可见那时法源寺海棠丁香之盛了。
现在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也是明代种植。每年花开时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
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
悯忠阁前的“丁香紫海”
▼
年4月26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
当时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极为著名,当世流传,称为“岁寒三友”。
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
据记载,当天几百株丁香怒放,泰戈尔心情大好,夜幕时分不愿离去,希望到深夜好好领略丁香花香和夜色。
于是徐志摩陪泰戈尔留下。夜深时,泰戈尔放下手中的瓷杯,低低吟道:“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爱又在哪里?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纵声大笑,而我则独自哀哀哭泣。”
另一位艺术大师也和法源寺有极深的渊源,他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53岁北漂来京,曾栖身古寺客房,在附近的琉璃厂之南纸铺刻印卖画,以谋生路,但作品的销路不好,因京城人不喜欢他所学的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落寞中齐白石曾作《法源寺桃花》自嘲,曰“破笠青衫老逸民,法源寺里旧逡巡。”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齐白石结识了名冠京华的画家、陈寅恪之兄、鲁迅之同窗好友陈师曾。
陈师曾时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对齐白石的画大为欣赏,专程到法源寺拜会他仰慕的奇人齐白石。齐白石在自传中记述这次谋面:“晤谈之下,即成莫逆。”正是陈师曾劝其“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才让齐白石接受劝告,自创红花墨叶的现代国画一派。
陈师曾、齐白石两人的结识,是中国国画的幸事;两人的结识地——法源寺,是国画艺术的圣地。
法源寺曾留下伟人的足迹,年1月,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当时正在北京的毛泽东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共同料理后事。杨昌济的灵柩在法源寺停放,毛泽东在寺内为其守灵多日。
法源寺的丁香还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中发挥了作用。当年,年轻的毛泽东曾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本“集花册”送给未婚妻杨开慧。册中注明“丁香花——法源寺,迎春花——颐和园,柳——什刹海”。
年,为继承和弘扬宣南文化内涵,增强宣南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创造文化品牌,由著名作家、学者李金龙先生提出恢复举办“丁香诗会”的创意策划,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当年4月10日,法源寺丁香盛开,首届“丁香诗会”隆重举行,京城艺术名家、诗人、作家等集聚法源寺,吟诵诗篇,赞颂时代的主旋律。
丁香诗会得以恢复后,定于每年4月10日准时在法源寺举办,成为轰动京城的一件盛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