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上次说要单独讲讲佛教,还是不能食言,毕竟要要点脸不是,诸位且坐好,听洒家慢慢道来。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称为汉传佛教,对中国人影响非常之深,“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意思。大千世界其实就是典型的佛教用语,大千世界也叫三千世界,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构成,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好吧,这个是印度人对世界的认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家怎么理解请随意。
印度的特产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好像神油名头最响,至于还有其他啥就真不知道了。但是出口到中国的佛教,这个可就厉害了,导致很多人疯狂的崇拜,到了重要的日子,很多人总是要到庙里面去上一柱香,求满天神佛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爱情圆满,虽然大家并不了解自己拜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去拜佛的,就像真正的基督徒是不会过圣诞节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佛教是怎么在印度诞生的,以及佛教传到中国后,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就很清楚了。
一佛教的诞生
印度没有原住民,这点很奇怪,不像中国有山顶洞人、周口店人,后来从非洲过来一些人住在印度,印度人长的比较黑估计就是这么来的,然后又杂七杂八的来了一些人,大家都住在印度这个地方,这些人的品种很多,语言也很多,平时有没有和睦相处也没人知道,毕竟这些人都没什么文化,主要证据就是他们没有留下什么可以流传下来的证据,比如刻在骨头上或者乌龟壳上的图形或者文字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没有留下,所以让考古学家们很惆怅,不知道该怎么定义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这些人,毕竟很多动物也和他们在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留下的遗产都是骸骨。
公元前年左右的时候,起源于哈萨克草原的雅利安人骑马来到印度,雅利安人到印度后,对印度这些不是原住民的土著进行了改造工作,听话的就留下来当奴隶,不听话的就杀掉或者赶走,就这样,雅利安人就成为了印度社会的上层,从此就过上了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没文化的土著,雅利安人发明了一个宗教,叫做婆罗门教,这个教的主要教义是:雅利安人是神的使者,通过祭祀具有和神沟通的能力,神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在于解脱,活着当牛做马什么的不重要,因为你现在看到的世界是虚幻的,只有死了之后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如何才能在死了之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待遇呢?很简单,只要把神的使者婆罗门(雅利安人,高种姓人)伺候好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婆罗门教的四大主旨: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种姓制度。
根据这套理论,印度这些低种姓土著死后能不能得到解脱,需要依靠中介婆罗门,为了死后能过的舒服些,土著们活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婆罗门过的舒服,所以需要尽力伺候婆罗门,比如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献给婆罗门,好比房子、车子、票子、土地之类的,土著们虽然过的猪狗不如,但毕竟也是日子嘛,也不是不能过,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了。由于印度人的表现实在太好,雅利安人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来了一波又一波,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时,从波斯新来的雅利安人在印度又杀又抢,搞得很多印度人无家可归,被赶到树林里面,这些人就被称为林居人。这些人住在树林里面,没事干的时候经常展开辩论,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沙门,佛经里面经常说什么菩提树,就是因为原始佛教徒就住在树林里面,对树有很深的感情。
这些住在树林里面的土著们,对自己的悲惨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婆罗门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印度人的公敌,很有必要和婆罗门教对着干,当然,中国人的习惯就很不好,经常吼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爽就造反,印度人爱好和平,觉得打打杀杀不好,还是用嘴巴和敌人对着干要好些,于是提出一套和婆罗门教完全相反的理论,要从理论上驳倒婆罗门教,毕竟让敌人无话可说也是一种胜利嘛,这个就是原始佛教的理论。婆罗门教说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佛教说这个不对,整个世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碰巧变成这样的,比如面粉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馒头,馒头和神有毛线关系,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说,缘就是条件的意思,但是面粉是哪里来的,这个佛教没法解释。
佛教说世界是碰巧才变成这样的,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说没有东西是永恒的,这个是针对婆罗门教那些永恒的神,既然没有东西是永恒的,那么所谓永恒的神就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那么人当然也是无常的,于是推导出“诸法无我”的概念,这个主要是针对婆罗门教“梵我合一”,所谓“梵我合一”,就是婆罗门的人通过修行,获得可以与神沟通的能力,神仙和自己合二为一。针对种姓这种邪恶的剥削制度,佛教提出“众生平等”的概念,这个理念的确很先进,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了。
如何实现众生平等呢,佛教说靠个人努力就可以解脱,不需要通过婆罗门教这个黑中介,这个就是涅槃,无欲无求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以后就可以不生不灭,看来现在很多的佛系青年具备佛的潜质,至此,佛教的基本理论,即三手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全部新鲜出炉,和婆罗门教的四大法旨: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种姓制度,处于完全对立的方向,小伙伴都应该看得出来了,佛教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和婆罗门教对着干,佛教教义就是把婆罗门教教义给颠倒过来了。
原始佛教说人生很苦,比如相思很苦、没钱很苦、钱太多也很苦等等,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欲望太多,想得到解脱,就要靠自己个人的苦修,消灭这些欲望,具体方法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是专业术语,通俗点就比如说过午不食、不准想美女、不准想美酒等等,最终消灭掉自己所有的欲望,这个就是涅槃的境界,到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
虽然发明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些住在树林里的原始佛教徒很穷,他们除了几件衣服和一个讨饭的碗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就被称为衣钵。为了吃到一顿饱饭,他们要到处讨饭,他们管这个叫化缘,因为生活艰难,自己都饥一顿饱一顿,所以他们没法娶妻生子,所以他们禁欲,并且特别厌恶女人,因为女人要饭的效率要低很多,这个就是佛教不允许女人加入的主要原因。
原始佛教里面最出名的人叫释迦牟尼,他是释迦族的一个修行者,大家觉得他修为很高,他们称修为很高的人为牟尼,释迦牟尼是这么来的,后来释迦牟尼觉得自己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成佛了,所以后人称他为佛祖。但是释迦牟尼的堂弟,认为释迦牟尼纯粹是装逼,居然敢称自己是佛,佛教提众生平等,但是又有佛和众生的区别,还咋个平等?他还讨厌释迦牟尼吃肉,后来释迦牟尼就是因为吃猪肉中毒死的,他更加讨厌的是释迦牟尼和印度上层勾勾搭搭的,还妄称自己是佛,搞个人崇拜,背弃佛教的宗旨,没有牢记使命,忘了初心,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离开了释迦牟尼。
佛教教义说的很清楚,按照佛教规定的步骤苦修,把自己的欲望全部消灭掉,就是佛了。所有人只要按照教义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即可成佛,傻瓜式操作,压根就不需到培训班学习,这个样子释迦牟尼的弟子们还怎么从事佛教事业呢?不办培训班哪里有收入呢?没钱寸步难行啊,有脑袋灵光的弟子在释迦牟尼死后,开始包装释迦牟尼,说我们都看到释迦牟尼成佛了,佛祖说了,大家还是要按时到寺庙来报道,烧香拜佛,接受和尚们的祈福和祭祀,关键是献上祭品,就会得到佛祖的保佑,于是开始造佛像、佛塔和庙宇,搞祭祀、崇拜,如果释迦牟尼知道他死后,佛教的无神论就被打破了,他变成了佛教的神,不知道该欣慰还是愤怒。
佛教讲究无欲无求,信佛的人干活就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现在南亚那个地方的人就是这样的,如果干的好,大家觉得这是佛的旨意,不会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干的不好,那更加说明是佛的旨意,佛的旨意还不够臭屁的吗,干不好就干不好呗,非常心安理得,所以那一片的人非常佛系,干活效率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低下的水平,根源就在这里。中国人明白一个道理,面对腐朽的统治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武力推翻它,但是印度佛教不这么想,决定赤手空拳用嘴巴把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说服,后果可以想象,释迦族后来被灭族,佛祖连自己家人都保不住。
中国人汉朝时期把匈奴打的屁滚尿流,匈奴打不过汉朝,就去欺负周边的国家,把生活在新疆的大月氏国给灭了,大月氏的国王脑袋被匈奴人砍下来当球踢,为了活命,大月氏人就跑到现在阿富汗这个地方,后来觉得印度不错,就顺便把印度北部占领了,成立了桂霜帝国,担任中国和欧洲的中间贸易商的角色,就在这个期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到中国唐朝的时候,唐朝又开始收拾突厥人,把突厥人差点灭绝,没死光的突厥人就开始往中亚和西亚逃窜,靠给阿拉伯人当雇佣兵生活,结果恢复元气后居然将阿拉伯人给生吃了,自己当起主人来,不过这时突厥人也全部入了伊斯兰教,伊斯兰化的突厥人沿着当初雅利安人的脚步,也开始入侵印度,到印度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拆印度佛教和印度教的寺庙,在废墟上重新修建清真寺,强迫印度人加入“先知的宗教”,大概时间就是在中国宋元时期。北印度被彻底伊斯兰化,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教更加擅长改变,所以延续至今,佛教在印度就彻底消失了。
佛教在本土已经没有消费者了,就开始往其他地方出口,往南就是南传佛教,就是现在南亚这些国家信奉的佛教;往北传的这一支,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结合,变成藏传佛教;往北传的另外一支,到了西域,就是中亚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受波斯人影响很深,佛教在这里学习借鉴了波斯拜火教的很多搞法,比如拜火教有善神和恶神,佛教就搞出佛魔对立,根据拜火教的善神天团,佛教对应的就搞出菩萨队伍,根据拜火教的恶神天团,佛教对应就搞出妖怪队伍。原始佛教强调的个人主义,个人靠苦修达到涅槃的境界,自己解脱都来不及,没有精力去帮助别人,所以佛教里面的普度众生的思想,是离开印度在西域才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抄袭了拜火教善神们做善事的搞法。看得出来,佛教一路走来,创新能力基本没有,借鉴能力一流。
原始佛教强调个人苦修,比如过午不食、不准想美女,不准搞偶像崇拜,还要天天念经,搞的这么辛苦,还只能超度自己一个人,显然不利于捞钱的需要,要想搞钱,必须要聚集人流量,那就要做大做强,要想产品销量好,广告必须做的好,店面装修很重要,所以把寺庙修的高大,把佛像铸的庄严,让人一看就心声敬畏,通过豪华装修把人吸引过来后,再简操作流程,苦修明显不符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信教的需要,再也不提这茬,很体贴的规定大家只要经常来烧香拜佛,经常拿香火钱孝敬佛祖,这样佛祖就会满足你升官发财娶小老婆的愿望。这样程序简化后,大家都觉得佛教不错,花钱就可以得到解脱,拜佛的积极性高涨,佛教在西域一度非常兴盛,新疆中亚那一块都开始信佛,还搞出来千里佛国,整天烟雾缭绕,可惜好景不长,阿拉伯人突然暴走后,骆驼骑兵们用弯刀作为说教工具,开始充当拆迁队员,把佛教寺庙全部拆毁,重新修建成清真寺,现在到中亚这些斯坦国家,只有清真寺,没有佛寺了。佛祖自己的家都被拆光了,也没看见他跳出来抗议一下。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大家都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汉明帝的一个梦,梦中出现一个金甲神人,然后有人告诉皇帝,这个金人是天竺的佛,所以汉明帝就派人把天竺高僧请到汉朝传经播道,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其实汉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心态是很开放的,佛教传入一点也不稀奇,汉明帝修白马寺很可能是出于好奇,毕竟从来没见过佛教,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皇帝这个工作很不好干,因为这个岗位惦记的人太多,为了防止有实力觊觎这个位置的人顶替自己,皇帝一般都会采取一些高压政策,比如用谋反罪干掉潜在对手,汉明帝也是这个套路,所以汉明帝的弟弟刘英感觉压力很大,现代明星一般压力大的时候会吸毒,或者聚众吸毒,刘英的日常就是迷恋宗教,他拜道教,拜佛教,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正儿八经的佛教徒,因为当时中国道家才是主流,佛教都没人理,如果当时有基督教,他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基督徒,可惜的是,佛祖没能保佑他,最终刘英还是死于谋反罪,佛教脱离不了关系,被汉明帝禁止传播,后面一百多年在中国毫无声息。
司马懿取代曹魏之后,整天疑神疑鬼,看谁都像心怀鬼胎的样子,为防患于未然,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把全国的士大夫杀了一茬又一茬,剩下没死的士大夫都很害怕,为了防止祸从口出,被人抓住把柄要了小命,就创新了谈话的方式,说话东扯西拉,讲了半天听众都不知道他在说啥,这个就是“清谈”了,大家看这种谈话方式好,纷纷学习,就这样,这种不知所云的谈话方式就开始在南朝流行起来,有聪明的人不停的改进“清谈”,和庄子的理论结合起来,进化成一种玄之又玄的文风,这个就是魏晋玄学了。
和尚里面也有聪明的人,看到玄学这么好的东西,立马就塞到佛教里面,创作出一大批的经书,比如《金刚经》、《心经》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经书文字都精美绝伦,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读完又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这个就是结合了玄学后的威力了,毕竟宗教总要涉及神神鬼鬼,教义搞得玄之又玄,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小伙伴们看出来没有,魏晋南北朝这些知识分子研究的诸如清谈、玄学、佛经等等,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一点用处没?分明一点卵用都没有,的确是这样的,这些东西就是士族豪门一群闲的蛋疼的人研究出来的。
啥?不知道什么叫士族豪门?听博主给你道来,当初司马懿作为权臣夺取了曹魏的天下,心里面还是很虚的,所以他打击支持曹魏的死硬分子,对其他的高层领导则采取了收买的政策,告诉大家,只要你们支持我当老大,大家高官继续做,一起共享荣华富贵。大家本来只是关心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一看司马家的表态,纷纷表示早点说嘛,把刀收起来和平共处,就这样,有些人家几代人都当高官之后,家族势力就变得非常庞大,拥有大量的土地和武装家丁,连皇帝都必须得到这些人支持才能干下去,武装的地主家族都有代表出任政府高官,政府权力由这些家族牢牢把握,所谓英雄只讲门第,不问出处,这些人一成年就会成为政府官员,不需要经过任何考核,这就是所谓士族豪门,类似于西方的贵族。
这些士族豪门很会享受生活,西晋首富石崇,上厕所都有十几个婢女伺候,厕所里面奇香无比,上完厕所马上有新衣服更换,因为上厕所时有十几个女人站在边上,很多客人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导致拉不出来,现在的五星级酒店和石崇家相比,连乡巴佬都算不上。其他人也不甘落后,男人开始剃须涂脂抹粉,还抹香水,穿女人衣服,搞的娘们兮兮,生活形成所谓魏晋之风,整个社会对美男的要求以阴柔为美,比如潘安、卫玠、韩子高、兰陵王等等,受到人们疯狂的追捧,卫玠到东晋首都建业时,全城男女老少全部跑出来围观,粉丝像一道道厚重的城墙把卫玠围的水泄不通,结果卫玠体质不好,经受不住这种疯狂追捧,居然大病死了,可见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追星的基因,现在网上搜索汉服魏晋之风,就出来一堆现代人设计出来的服装。
为满足大家的空虚的精神需求,士族豪门中有人研究礼仪和佛经玄学,要不就写诗写字卖弄风雅,大家耳熟能详的那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个王就是王羲之他们家,皇帝都要依靠他们家支持,大家都知道他是最有名的书法家,其实吧,像这种书法家越少越好,他们本来就是社会极度不公平下的产物,代表的是最畸形的社会风气。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很快,大家都是通过篡位当的皇帝,所以心里面都很虚,佛教里面关于不死的概念,和道家关于长生不老的传说,都深深的吸引了这些人,毕竟人生苦短,享乐的日子总感觉过的太快,如果能够当皇帝到永远,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派遣徐福和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去寻找神仙,到了南北朝,除道家仙丹外,又多了佛教这么一个选项,皇帝们都很喜欢。这个时期,局势太动荡,老百姓生活很苦,经常有兵痞和贪官污吏敲诈勒索,所以大家也需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大家只要拜拜佛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简直就是为小P民量身定做的,这样,领导和群众对佛教的发展形成了共识,凡事形成共识就好办了。
佛教在南北朝形势一片大好,有杜牧同学的诗词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萧衍就是其中的极品,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两面投资,既安排道士炼仙丹,又大规模建造佛寺,全国寺庙超过家,为支持佛教迅速做强做大,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寺庙的收入不纳税,工作轻松收入高,国家政策还扶持,这样的好工作哪里找?大家纷纷剃头当和尚和尼姑,很快全国和尚尼姑的数量就超过10万,还变得非常的富有,迅速成为南朝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看得出来,产业扶持政策实在太重要了。梁武帝是个素食主义者,所以他规定,全国的和尚尼姑都只能吃素,从此,中国境内的和尚尼姑就不吃肉了,改吃素。
梁武帝感觉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应该可以感动佛祖了,这个时候达摩来到中国,梁武帝听说他是印度来的高僧,就接见了他,向达摩炫耀了自己为佛教做的这些事情,问这些可以感动佛祖了不?达摩听完感到很诧异,印度佛教讲究的是个人的修炼,你这么大张旗鼓的搞事情,和修炼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觉得梁武帝这个人资质很差,所以不辞而别,自己跑到嵩山面壁去了,看来达摩是一个真正的原教旨主义佛教徒,后面就有了少林寺那些传说。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由于一心拜佛,对国家人民这些事情就不怎么上心,搞得国家经济军事一团糟,最后遭叛军围困,在宫殿中活生生饿死,也不知道最后佛祖召见他没有。
和尚们从此在中国就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日常就是骗钱和搞土地兼并,因为佛寺的田产不纳税,所以很多被苛捐杂税整的受不了的农民,就将自己的土地与自己廉价卖给寺院,寺院控制的田产和人口越来越多,尤其在社会动荡的时候,这些和尚不仅不赈灾,反而乘机兼并土地,成为实力强劲的寺院地主阶层,这些寺庙有地又有钱,和尚们开动脑筋,创新赚钱路子,开展出租土地、放高利贷、抵押贷款甚至存款业务,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金融机构,赚的脑满肠肥。
其实吧,佛教本身就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存在,佛教僧侣不从事生产,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寄生虫,人数少的时候还无所谓,一旦所谓兴盛人数多了,相当于从一个小吸血虫变成一个大吸血虫了,大家受不了的那天,就是佛教的倒霉日子。所以就有了后来“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发生,主要原因就是佛教这个寄生虫群体发展的太大太多,严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只能是把寺庙拆了,把和尚尼姑们全部赶回家,该结婚的结婚,该干活的干活,佛像拆毁后被用来铸铜钱,也算废物利用了。
三尾声
佛教的本义是消灭人的欲望,可惜它提出的不死不灭这个观念实在太吸引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反而引起人更大的欲望,希望长生不死。玄奘不是李世民派去印度的,他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自己冒着千辛万苦偷渡到印度,经历十九年,带回来大批佛经,李世民出于长生不老的想法,给玄奘很高的待遇,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担任长安最大寺院弘福寺的主持,玄奘前后完成75部佛经的翻译,保存了比较原始的印度佛经内容,但玄奘之后就再也没有佛教经典可供翻译了,原因很简单,印度佛教已经被团灭了,印度和尚都没有了,再也没人编佛经了。
玄奘能这么出名,主要应该感谢明朝的吴承恩,他写的西游记实在太好看了,当时这本书出来的时候,采用的是连载的形式,成为明朝当时最畅销的小说,受到全民的追捧,由于销量太大,搞得江南一带纸张都变得很紧张,后来有落魄书生看到写西游记如此赚钱,开始跟风编制东游记之类的神怪小说,也跟着赚了些钱,算是当了一把风口上的猪。佛教信徒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对长生不老这一套嗤之以鼻,结果年龄大了以后,反而变得怕死,由于太想当皇帝到永久,结果吃了一个印度和尚炼制的丹药后毒发身亡。
佛教为了自身能够生存下去,不停的进化,原始佛教没有神,不存在偶像崇拜这一套,自从出口到中国后,就慢慢开始国产化,适应中国人的需求,发明出各种各样的佛供大家崇拜,比如财神是大家最喜欢拜的一个佛,连各种佛像都变得以中国人为主,大家随便到哪一个寺庙,佛像绝大部分长的都像中国人,毕竟安排一堆外国人当中国的神,大家心里还是比较膈应。国产化后的佛教在中国境内受到欢迎,老百姓有拜神的需求,僧侣有赚钱的愿望,大家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传到南亚的佛教发展的就更好了,现在泰国最大的寺庙叫法身寺,整个寺庙占地面积达到万平方米,寺内佛像达到万尊,平常寺内常驻僧人就超过0人,在东南亚和全世界都有很深的影响力,有很多信徒都自掏腰包在里面修行,规模这么大的寺庙,开支也很大,所以法身寺一直提倡“捐的钱越多,离天堂越近”,看来法身寺已经变成一个黑中介了,和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堂卖赎罪券一样,只要给的起价钱,上帝和佛祖都是宽宏大量的,什么罪孽都可以给你消除。
当然,寺庙的存在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很多人精神空虚需要有个地方可以寄托,这就是国家允许寺庙存在的理由,何况现在中国土地属于国有,不允许买卖,所以寺庙在当代中国起不了什么妖蛾子,现在寺庙赚钱的渠道少了,所以就喜欢忽悠一些免费的义工参加劳动,被称为居士,和历史上的盛况相比,实在是有点可怜。**寺是中国的千年古刹,方丈释**的搞法就挺好,他毫不掩饰对金钱的渴望,自己凭本事全世界挣钱,该坐奔驰坐奔驰,该用苹果手机就用苹果手机,比当寄生虫要好的多,其实吧,盛极必衰,这个词用在佛教身上再合适不过,佛教如果想长远的存在下去,发展适度即可。
功夫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putishua.com/ftsxj/7695.html